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又稱為圓明園獸首、圓明園紅銅獸首、圓明園獸首銅像等,是原中國清朝皇家園林圓明園海晏堂噴水池的一部分,由義大利籍清朝宮廷畫家郎世寧設計[1]法國蔣友仁監修,清宮廷匠師製作。該噴水池稱為「水力鐘」和「十二生肖報時噴泉」,十二生肖形象的十二件獸首人身像以八字形分列在噴水池兩旁,南邊為子鼠、寅虎、辰龍、午馬、申猴、戌狗,北邊則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雞、亥豬。十二生肖銅像每天會依次輪流噴水,每個時辰,相應的動物口中就會噴水兩小時[2]。正午十二時,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則同時噴水,場面壯觀。
中國文物專家羅哲文認為,十二生肖獸首工藝粗糙,並不特別,最大價值其實就是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的罪證,而其藝術價值並不高,僅值幾十萬元[3][4]

流散歷史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並搶掠了十二生肖獸首和其它眾多的圓明園文物
馬首、牛首、猴首、虎首、豬首
1980年代末,獸首銅像首次公開拍賣,於紐約舉行,當時拍賣品是馬首[5],由中國商人王定乾購得,後來王將銅像售予一位台灣商人[6],直至2007年才重新拍賣。2000年4月至5月,中國保利集團香港佳士得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以774.5萬港元競得十二生肖獸首中的牛首,以818.5萬港元競得猴首,以1544.475萬港元競得虎首。2003年,豬首的美國擁有者將銅像轉讓給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澳門企業家何鴻燊向該專項基金捐款600多萬元人民幣將其購回。2007年9月,何鴻燊在蘇富比拍賣會舉行之前以6910萬港幣購得馬首,並宣布捐贈給中國[2]。現在這五尊銅獸首皆存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鼠首和兔首
2009年2月25日,佳士得在法國巴黎大皇宮舉辦的「伊夫·聖洛朗皮埃爾·貝爾熱珍藏」專場拍賣會上,分別以1400萬歐元將鼠首和兔首拍出,買家是中國商人蔡銘超。蔡銘超在競投後拒絕付款,因為拍賣品是非法流失的,故無法申報把銅像帶入中國境內[7]。現時,鼠首和兔首仍在皮埃爾·貝爾熱手中。
2009年10月傳出貝爾熱打算要把鼠首和兔首送給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館方卻因為害怕得罪北京而不敢接受,此事在台灣政壇與文化界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議。台北故宮是回應說:「兩件銅首與院藏性質不符」,台北故宮院長周功鑫七號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又表示:「他(貝爾熱)曾經跟我說,他也不賣也不送,而且故宮依據博物館的專業倫理,只要是有爭議的文物,我們無法珍藏。」[8]
龍首、狗首、蛇首、羊首、雞首
十二生肖獸肖中的龍首、狗首、蛇首、羊首、雞首等5尊銅像至今下落不明。[9] 台灣收藏家王度接受電視訪問時指出,龍首銅像現正處於台灣[10]
據美國《世界日報》4月27日報導,居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山區小鎮Front Royal的華人鄭安迪(音)稱自己月前在舊貨店以1000美元購得一狗首銅像,他認為極可能是12獸首銅像中的狗首銅像,但未經證實。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C%86%E6%98%8E%E5%9B%AD%E5%8D%81%E4%BA%8C%E7%94%9F%E8%82%96%E5%85%BD%E9%A6%96%E9%93%9C%E5%83%8F

toyota pod




toyota pod

看過電子寵物狗Aibo嗎?TOYOTA Pod是TOYOTA與SONY所合作開發,並且將電子寵物的概念融入其中的概念車款,強調人與車之間的溝通,而多項獨特的設計更讓Pod如同一隻真實的寵物般有自己的表情並且能不斷隨著經驗而成長。

車身前後對稱的Pod在外形上就像一隻可愛的寵物,有眼睛(頭燈)、嘴巴(氣壩)、眉毛、鼻子、嘴巴、耳朵(後視鏡)、尾巴等,在與LED燈的配合之下,可以做出多種不同的表情變化,比如說車主走近車子時,Pod會顯示出快樂的表情、當車主開車時煞車過猛或過彎太急時他會露出生氣的表情、當車輪爆胎或是油料用盡時則會顯現出傷心的表情等,連車尾「尾巴」造型的天線都會配合表情而搖擺,相當地生動。「電子寵物」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學習與成長的機能,而在Pod這部車中,車主可以透過一個稱為「Minipod」的可攜帶式控制器(該裝置同時也具備無鑰匙車門「keyless entry」系統),來記憶車主或是車上其它乘員所喜歡聽的音樂或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等,並依此來選擇所播放的背景音樂或是提供購物建議等。另外,Minipod也會記錄駕駛者在高速公路、崎嶇不良路面等等不同道路狀況下時的駕駛習慣,並針對駕駛者的駕駛習慣來調整換檔時機以及相關的懸吊設定,讓車子達到最適當的行駛狀態。Pod的駕駛介面也十分地先進,透過線傳控制(Drive by wire)的方向控制器,駕駛者可以直接控制車子的油門、煞車與轉向,不需以腳操作任何踏板。除了車子的成長之外,Pod也兼顧到了駕駛者的成長;當駕駛者在開車時,Pod會將所偵測到的駕駛狀況與電腦資料庫內之駕駛專家資料(煞車、油門、轉向程度等)互相比對,並在中央顯示幕上顯示訊息來提供駕駛建議。而當駕駛者開車比較趕的時候—催油較急、與前車距離太近、心跳太快、排汗太快等,Pod則會發出警告、或是播放輕音樂與增加冷氣出風來緩和駕駛者的緊張情緒。Pod的車室可說是乘員與乘員以及乘員與車子本身溝通的重要環境。當你在準備進入車子時,Pod會露出快樂的表情,將車門打開、座椅轉面向你並調整好座椅高度;當你要熄火離開時,車子則會向你道別並露出睡眠的表情。車內四張座椅在車子靜止時可以旋轉,讓乘員們可以面對面互相交談;每張座椅都有各自的顯示幕、在座椅的頭枕處與座墊下方也內建有高/低音揚聲器,讓每位乘員都能獨自欣賞自己喜歡的音樂或影片。
來源:http://www.auto-online.com.tw/news/9-3752?f=150&TAG=

都市熱島效應

都市熱島效應

都市地區的地表水泥化缺少水氣蒸發的可能,改變了環境自然的溫度調節功能。反觀在郊區,早晨的太陽蒸發凝結在植物葉面與泥土表層露水,這些露水部分就被建築體直接吸收,降低了空氣的溫度。由於都市大量開發過程中,地下室超量開挖(比建築物的地面層面積還大),都市中泥土與植物覆蓋的面積減少,加上都市空間所採取完全不透水的人工地盤,更徹底阻絕了地表水下滲,以及水氣與土壤、大氣之間的熱交換。
都市地區排水良好,這使得原本應儲存或蒸發的水分快速的從水溝流失掉,蒸散量也顯著減少。加上都市中大量的使用與交通等等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嚴重,且都市中的建築大多為容易蓄熱能的水泥量體,對於微氣候風環境有著阻擋或減弱的作用,皆不利於地表散熱的進行。持續溫暖化的都市氣溫在周遭低溫郊區的背景襯托下,有如一座發熱般的島嶼,此現象於氣象學上稱之為「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當都市環境沒有一套對策以減緩「熱島效應」時,不只是建築物外部空間過熱乾旱的情形將日益嚴重;相對的,如何抵抗室外環境暴烈化挑戰,才得以維持室內環境基本舒適度,人們只有採取將自己與外界隔離的模式。於是大量的冷氣使用,熱氣直接排入都市空間中,更加強都市空間的溫度。因此也浮現另一個議題。
在冷氣的協助下,我們可以暫時避免掉戶外高溫的不舒服感。但是長期下來,冷氣可說是室內空氣有機物污染的幫兇。在冷氣啟用的時候,會把窗戶關閉可以增加制冷的效果,減少冷氣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但同時也減低了室內空氣的流通性,使室內裝修建材日日夜夜所肆放出來的有機物質不易驅散,而慢慢地積存下來。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室內空間中將出現種種慢性病,這將是個人與國家重要的財政支出。
台北盆地的體質台北的盆地地形也是需要一套特殊的機制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的作用。台北市市區內密集的建築基地環境規劃配置阻礙了都市整體散熱的功能。台北市像是個高度運轉的大型機器,除了必須服務市區內所有的機能需求之外,更需負擔由外縣市進入市區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交通及環境衝擊。因此多年來整體活動所產生的熱負荷累積於台北市這有機發展下的都市環境。台北市微氣候環境的優劣取決於都市風場狀況、環境濕度水蒸氣循環場狀況與公園綠地面積分佈狀態。
來源:都市熱島效應

牛羊二氧化碳排放量

牛羊二氧化碳排放量
讓牛羊少生甲烷

  作為世界主要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澳大利亞一度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而如今,數目龐大的羊群和牛群對環境的影響也引起了澳科學家們的重視。 近日,澳大利亞科學院宣布已研制出一種疫苗,該疫苗可以降低牛、羊等動物放屁時所含的甲烷含量,從而緩解使全球變暖的溫室效應。科學家們說,這項進行了3年的疫苗研究已有成果,這種疫苗可以通過調節動物胃里的有機體來阻礙甲烷的生成。 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們將一種特殊的設備系在羊身上,以收集和記錄綿羊排放的臭屁中所含的甲烷氣體的數量。科學院發言人羅伯﹒凱利說,研究顯示澳大利亞的牲畜每年向空氣中排放300萬噸甲烷。一頭牛平均每天排放280升甲烷,而1升甲烷的溫室效應影響是汽車排放1升二氧化碳的20倍。據統計,牛、羊排放到大氣中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占澳大利亞整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澳大利亞的牧場成為僅次于公路的第二大溫室氣體來源。 澳大利亞農民也積極參與到疫苗實驗工作中來。澳科學院要求農民與當地組織聯系,盡早表達他們對疫苗的興趣,以確保各方對疫苗研究及其使用的支持。預計這種疫苗將從2005年開始全面推向市場。 此外,科學家們還在研制能減少甲烷生成的牛、羊飼料添加劑。研究發現在飼料中增加一種抗生素可大幅度減少動物所排放的屁中的甲烷含量。 科學家們說,開始時几乎每個人都覺得他們的研究很可笑,但當被告知這項研究將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時,人們都停止了笑聲。
來 源:http://www.people.com.cn/BIG5/huanbao/56/20010626/497081.html

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


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

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大氣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1]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有理由認為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1]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2]正是全球暖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變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低。[3][4]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8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5][6]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倫尼烏斯1897年所做的。[來源請求]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自1980年代後開始引發公眾關注。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科學家太平洋中央夏威夷茂納羅亞峰上設立4個7高和一個27米高的採樣塔,每小時採樣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變化情況。(如右圖)[7][8]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溫度變化情況見下圖。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來源請求] ,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暖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暖化。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來源請求] 。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9]。但是還是有不少氣候研究顯示為人類的行動在最近全球暖化中其實沒有扮演重要角色[來源請求]。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目錄[隱藏]
1 命名法則
2 歷史上的全球暖化
3 成因
3.1 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
3.2 另外一些理論
3.2.1 太陽變化理論
4 植披、森林資源與全球暖化
5 社會與政治爭議
6 造成的影響
7 對全球暖化的其他看法
8 參考文獻
9 參見
10 相關電影及節目
11 外部連結
11.1 科學
11.2 兩極監察
11.3 其他
命名法則
全球暖化是比氣候改變更明確的名稱。原則上,「全球暖化」一詞對成因持中立觀點,但是根據大眾的用法,「全球暖化」意味著人類的影響。[10][11]可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使用「氣候改變」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氣候變化」代表其他東西導致的改變。其他組織則使用「人為的氣候改變」(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
歷史上的全球暖化
參見: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

根據不同的重組所展示過去2000年的平均地表溫度。每十年找一個平均值。特別顯示2004年的溫度來作參考。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地球有溫度記錄以來第二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年平均地表溫度記錄低了0.06攝氏度。 世界氣象組織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12] [13]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14][15],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16]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53年來的記錄。[17]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18]2006年8月16日,中國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19]台灣宜蘭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20] 2007年8月16日,日本埼玉縣熊谷市溫度高達40.9度,破了1933年日本山形市的記錄。[21]
成因
參見: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氣候轉變的科學觀點

過去4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與自工業革命的急速飆升;地球軌道的週期性改變(又稱為米蘭柯維奇旋迴)被相信是十萬年的冰河時期循環的背後推動者。
氣候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譬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溫室氣體。多名氣候學家同意地球近年來已經變暖。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仍然是活躍的研究範疇,但是科學界的共識指出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主因。可是,科學界外仍然對此結論有爭議
在地球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甲烷,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在支持與反對這套變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則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
舉一個重要的回饋過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回饋。大氣層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導致兩極冰塊溶解。陸地與開放水域便佔據更多的地方。兩者比冰的反射還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陽輻射。這樣使變暖加劇,到頭來促使更多冰塊溶化,循環不斷持續。
因為地球的熱力慣性與對其他間接效應的緩慢反應,地球現今的氣候在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下變得不平衡。氣候行為研究指出,縱使溫室氣體維持現今的水平,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仍然會上升攝氏0.5至1度。
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

在過去65萬年,大氣層二氧化碳與全球溫度的圖表

1980年至2003年,全球主要溫室氣體的趨勢圖
溫室氣體對於太陽的短波輻射來說是透明的。可是,它們卻吸收了來自地球發放的(黑體輻射)部份長波的紅外線輻射。這樣使地球難以降溫。它們能暖化地球多少是以全球暖化勢能作指標。
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濃度自1750年比前工業化水平(280百萬分率)分別上升了31%與149%。而現在的水平已經高於380百萬分率。從冰芯中提取可靠的數據指出,與過去65萬年的作比較,這是個明顯的飆升。從一些非直接的地質學證據,有理由相信過去400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較高。在過去的20年中,大約四分之三的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燒化石燃料。其他的人為排放都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別是砍伐森林[22]
1958年夏威夷大島海拔約3400公尺的毛納洛峰上對二氧化碳混合比率展開了最漫長的連續的儀器測量。從此以後,人們發現每年的測量結果不斷攀升,如基林曲線(Keeling Curve)顯示,數值由當初的315百萬分率上升至2006年超過了380百萬分率,升幅大約是21%。[23][24]結果顯示二氧化碳含量在每個月出現輕微季節性變動而整體上全年是不斷上升。
甲烷天然氣的主要組成部分,大部分由生物生產和從天然氣管道和其它基礎設施洩漏出來。一些甲烷的生物來源是自然的,譬如白蟻。可是其他來源則是由人類農業活動增加而帶動的,例如稻米的耕種。[25]最近的證據顯示,森林也許是甲烷的來源[26][27]。如果屬實,這會是對天然溫室效應的額外貢獻,而不是人為溫室效應的。[28]
雖然實際的趨勢軌線視乎不確定的經濟、社會、科技及自然發展,預期未來的二氧化碳水平將因為使用化石燃料而持續攀升。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排放情況的特殊報告》羅列出很多不同的二氧化碳情況,在2100年可以達致由541至970百萬分率的水平。[29]如果煤與焦油被廣泛地採用,現時的化石燃料儲備是有能力實現這個水平並且在2100年後繼續排放。

於2000年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的各個組成部分
全球的主要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是來自燃燒燃料。餘下的大部分來自「短暫的燃料」(生產與運送中耗用的燃料)、工業及農業生產中的排放。在1990年,他們的比重分別是5.8%、5.2%和3.3%。當前的數據都可以作比較。[30]大約17%來自發電時所耗用的燃料。很少來自大自然與人為生物來源,大約只有6.3%來自農業所產生的甲烷氧化亞氮
正迴饋效果會導致更多溫室氣體的來源。譬如從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的泥煤田釋放的甲烷可能多達7百億噸。 [31]注意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如硫酸鹽氣溶膠有冷卻的作用。雖然被干擾的自然循環可能導致二十世紀中期的溫度記錄中所見的高原,但那些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在某個程度上也引致同樣的溫度記錄[32]
另外一些理論
人類曾企圖測量關於「在過去50年觀察得到的大部分暖化都是由人類活動所致的」的科學公眾輿論程度。 [33] 在科學雜誌中,加州聖迭戈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納奧秘·奧勒斯克斯科學資訊機構中的928份科學文獻的摘要中尋找全球氣候改變(global climate change)。他得出結論,當中75%明示或暗示接受了這個公眾輿論的觀點。[34][35]可是,奧勒斯克斯教授並沒有表示多少摘要指出人類導致的暖化效果。
除了這個公眾輿論外,還有其他的假說嘗試解釋全部或部分的全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某些假說如下:
全球溫度升高仍然屬於自然溫度變化的範圍之內。
全球溫度升高是小冰河時期的來臨。
全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是太陽輻射的變化及雲層覆蓋的調節效果。[36]
全球溫度升高正反映了城市熱島效應。因為很多讀數都在人口稠密或正在擴張的地區。[37]
太陽變化理論

過去30年的太陽輻射的變化圖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三份評估報告所闡述的模型研究發現最近40至50年的氣候改變並不需要太陽發光度的變動。[38]這些研究發現火山及太陽活動只能影響1950年前的溫度改變的一半,但這種自然力量最近已經被抵消。[39]特別是,自1750年的溫室氣體所推動的氣候改變比同期增加的太陽活動所推動的高出八倍。[40]
有些研究(Lean等人,2002年;Wang等人,2005年)認為前工業時期的太陽發光度比第三份評估報告中所提及的復原紀錄(例如:Hoyt和Schatten,1993年;Lean,2000年)還少三四倍。其他研究人員[41]相信太陽發光度對全球暖化的影響被低估了。他們估計太陽活動促使近來溫室效應的16%或36%。其它人[42]則建議雲層和其他過程的回饋加劇了太陽活動的變動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是真的,太陽活動的變動真的被低估了。從普遍的科學理解來說,太陽發光度變動對歷史上的氣候改變貢獻是十分小[43]
現在的太陽活動水平是歷史性高。科學家Sami Solanki博士等人認為過去60年至70年的太陽活動是八千年來的高峰期。[44]Muscheler等人則認為過去幾千年都曾經出現類似的高峰期。[45]Solanki博士根據他們的分析斷定了太陽活動在未來的50年會降低的機會率大約是92%。再者,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在2005年發現過去二十年的改變中的10%至30%可能來自增加的太陽輸出。[46]回顧了現有的文獻,Foukal等人斷定自從1970年代中期太陽輸出的變化很難加劇全球暖化並且沒有證據顯示太陽發光度在這個時期有所增加。[47][48]
植披、森林資源與全球暖化
全球森林資源是有效防止全球暖化的工具。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氧氣和糖類。當人類將森林破壞後有一部分會被用作燃料使用用於供暖或是燒製成碳木。在使用的過程中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進一步加重溫室效應,加速全球氣溫變暖。因此,一方面減少吸收二氧化碳這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數量,另一方面又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破壞或是不合理使用森林資源資源是對環境的嚴重破壞,是全球氣溫上升的一大誘因。[49]大面積的草原與植披同樣具有吸收二氧化碳與涵養地下水的功能,草原與植披嚴重破壞的區域同時會造成嚴重沙塵暴,加速草原與植披的沙漠化。
社會與政治爭議
參見:地球暖化爭議
過去幾年以來,大眾對地球暖化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50]人們對地球暖化原因的各項科學解釋高度關注,同時引起了政治與經濟上的辯論。雖然貧窮地區,特別是非洲的排放量很微小,但卻面對著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極大風險。[51] 同時,美國不滿發展中國家能夠免除京都協議書的約束,並且以這個為拒絕簽署協議書的理由。[52]西方社會中,相比美國歐洲有很多人接納了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及努力對抗變暖這些說法。[53][54]
化石燃料組織及公司譬如由菲利普·庫尼(Philip Cooney)及某些智庫競爭企業協會卡托研究所所代表的美國石油學會艾克森美孚利用一些運動來淡化全球暖化的風險[55][56][57][58]環保團體及公眾人物則舉行運動來強調當中的風險。最近,一些化石燃料公司已經減少了淡化運動[59],甚至呼籲制定避免全球暖化的政策。[60]
這個議題促發了關於限制工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的辯論。在美國,對科學證據及報告作政治操控也成了重要的議題。[61][62]其他國家則更會討論為了減排而採取另外一些更潔淨能源時所需要的成本。[63]
其他爭論焦點則在於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如印度及中國在控制排放的力度應該有多大。根據很多報告,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來自火力發電廠汽車)預計在未來數年便會超越美國。[64]中國辯稱因為中國人均排放量是美國的五分之一,所以在減排上沒有很大責任。美國辯稱如果他們必要承擔減排成本,中國也要。[65][66]印度也快將成為工業排放的大國之一,將會與中國一樣面對同樣的問題。[67]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8%E7%90%83%E6%9A%96%E5%8C%96&variant=zh-tw

奈米薄膜電池 超薄可彎電量大


奈米薄膜電池 超薄可彎電量大

隨著科技發展,電子產品的體積也越來越小,而電器所使用的電池也相對的縮小。美國馬里蘭大學發展出一個又輕又薄又環保,蓄電力世上最強,還可以彎曲的電池。
如果將我們所擁有的那些,體積小卻功能強大的電器,如iPhone等打開來,會發現裡面的電池並非市面上販賣的那種長型或者小圓柱型的電池,而是一片片的薄片。這種蓄電器就叫做「薄膜電池」(Thin Film Battery)。
馬里蘭大學電子機械所的馬丁.佩克拉教授,結合奈米科技(Nano-technology),研發出目前世界上最輕最薄可彎曲、同時蓄電量最強,還可以遠距離充電的薄膜電池,並且成立了一個公司「彎曲電子」(FlexEl LLC.)來進行商業生產。
彎曲電子的執行長鮑勃.布羅克特說,由於這些電池的蓄電持久,所以許多偵測大型建築或機械結構的儀器,都可以用上這個新的電池。
布羅克特說:「如果每次你登上飛機都擔憂機體結構是否完善,試想許多微小的設備包覆著機體,傳送出聲波,來搜尋細小裂縫等等。那樣的設備需要能夠持續很長時間的電池,且能夠遠距充電,並擁有極高的電量,而我們的電池就符合上述要求。你也可以想像這類的設備,裝置在全國每座橋樑上。」
另外,如控管超市中食品新鮮度,或控制醫藥保存溫度等設備,這種新電池都可派上用場。而所有需要體積小、可重複充電,並且蓄電時間長的電池的電子設備,如手機等等,都能利用這種新的電池。
電池比人髮薄 安全環保可彎曲
由於使用奈米科技,所以能夠製造出極薄的電池。布羅克特描述了電池的大略外觀:「你要想像一個電池,看起來就像一張可再貼便條紙(Post-It),它就是那麼薄,比人類頭髮還要薄。不過它的面積是可以伸展的,它可以是一分錢的面積,也可以是一張紙的面積。增加面積,就增加了電量。」
這個新電池的電量比起市面上其他薄膜電池,要多出50%。所有的電池都有重新充電的次數上限,但因為這款新電池的容量大且蓄電力強,充電次數也隨之減少,換言之,電池壽命也大幅增加。
布羅克特並指出,這個電池更比其他電池還安全:「如果你看看現在的一般電池,很明顯的都和高毒性的化學物質有關係。你不會想要在家裏或廚房裡打開那些電池,你不會想要讓當中的物質進入身體內。我們的電池雖然不能叫做無毒性,但可稱為低毒性,電池當中所有的物質,都可以在你的廚房水槽廚櫃底下找到。事實上,可能比你廚房裡化學品的毒性還要低。」
佩克拉教授開玩笑說,這個電池的酸鹼性就和沙拉醬差不多。他並且補充,由於這個電池使用的皆是自然材料,所以也很環保:「所有的材料都從自然當中取得,而非人造的有毒物質。」
由於這款新薄膜電池能以「印刷」的方式生產,並且所需材料及設備簡單,甚至只需要一個廚房大小的空間,就能生產,所以製造成本低,價格也相對低廉。
此外,由於它很薄,未來有可能舖設在房屋牆壁或者車上,成為環保的太陽能蓄電池。而可以彎曲的特性,則讓它能夠裝置在「可穿著」的電子產品上。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把電池穿在身上,隨時隨地都來電!
只有50微米的LiteStar薄膜充電電池。(網絡圖片)
這個高分子為基礎的 “organic radical”薄膜電池可以充電1,000次,只有 200納米厚。(網絡圖片)
Excellatron生產的0.31毫米的可充電固態薄膜電池。(網絡圖片)
科羅拉多Infinite Power Solutions公司生產的薄膜電池。(網絡圖片)
美東時間: 2009-10-01 14:54:36 PM 【萬年曆】 本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9/10/2/n2675238.htm

巴西2016奧運

巴西2016奧運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台北時間今天凌晨0時50分左右,在丹麥哥本哈根宣布巴西里約熱內盧取得2016年夏季奧運主辦權。
帶團爭取支持的巴西總統魯拉與足球傳奇人物比利興奮地互相擁抱,遠在巴西也有大批民眾歡欣慶祝這一次的勝利。
巴西這一次卯足全力,魯拉還借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競選口號,喊出:「是的,我們能夠(Yes we can)」,深信里約熱內盧將成為第一個主辦夏季奧運的南美洲城市。
魯拉表示,南美洲國家從未主辦過奧運,讓里約熱內盧取得主辦權,可以平衡一下;而且巴西經濟成長亮眼,受全球經濟衰退衝擊相對輕微;加上巴西是全球10大經濟體當中,唯一沒有辦過奧運。巴西想要展現,巴西的情況遠優於其他已開發國家。
里約熱內盧這次擊敗芝加哥、東京與馬德里,奪得奧運主辦權,實在令人意外。原本呼聲最高的美國芝加哥在奧巴馬總統親臨會場拉票之下,很有可能出線,卻在第一輪投票中就爆冷出局。
東京雖然原本就不被看好,但是在第2輪落敗,也讓許多日本人感到失望。 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9/10/3/n2676467.htm:

太陽能船 旅行不排碳

太陽能船 旅行不排碳

太陽能船 旅行不排碳 天下雜誌423期
未來,在海上航行的船隻,或許不用加油也不需煤炭,就能全球跑透透!澳洲的太陽能水手公司(Solar Sailor)發展出了一種太陽能船,就像油電混合車一樣,讓船隻能同時使用傳統能源和綠能(太陽能及風力)。這種船隻的原理是把太陽能板結合風帆,豎立於船頂,可隨時調整方向和角度。天候佳時,船隻利用風力前進、同時吸收太陽能。天候不佳時則可將太陽能板完全收起,轉換為傳統電力。目前,太陽能水手已開發出適合河川、海洋等的各式太陽能船,可容納一百至六百位乘客。今年二月,該公司也宣布將與中國太陽能廠尚德合作,製造一艘長三十一.一公尺的太陽能船,預計在明年上海世博會展出。這艘船最特別之處,是可望在完全不排放任何溫室效應氣體的狀況下,達到時速六海浬!

Sticker Phone


Sticker Phone
手機是目前攜帶式科技產品中最普遍的產品,利用天然矽膠製成,以數位墨水軟螢幕顯示面板,背面嵌入印刷式太陽能電池,只要將手機吸附玻璃上就能吸收太陽能,非常環保。
來源: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184608

世運會的創立歷史起源


世運會的創立歷史起源

世界運動會雖僅有短短25年歷史,在1980年由12個非奧運項目單項的運動總會聯手,在荷蘭組成,成立之初是希望能奧運會」。提供非奧運項目一個全球性的競賽舞台,以吸引媒體籌措贊助經費、增加運動人口及發展各項運動。與奧運相同,世運也是每4年舉辦1次,只不過項目完全不同,堪稱「非奧運項目的

Windows 7




Windows 7
Windows 7(開發代號為 Blackcomb 以及 Vienna),是 Microsoft Windows 家族一個尚未正式發行的版本,由微軟公司製造,供個人電腦使用,包括家庭商業工作環境、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多媒體中心等使用。
預計在七月下旬會將 Windows 7 零售版提供給製造商,然後於2009年10月22日正式發行。Windows 7 對應的伺服器作業系統 Windows Server 2008 R2 也預定在相同的時間發布。[2]
開發歷史
主條目:Windows 7開發歷史
以加拿大滑雪聖地 Blackcomb 為開發代號的 Windows 作業系統最初被計劃為 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 的後續版本。Blackcomb 計劃的主要特性是強調資料的搜尋查詢和與之配套名為 WinFS 的高階檔案系統。但在2003年,隨著開發代號為 Longhorn 的過渡性簡化版本的提出,Blackcomb 計劃被延後。[3]
2003年中,Longhorn 具備了一些原計劃在 Blackcomb 中出現的特性。2003年,三個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造成嚴重危害的病毒暴發後,微軟改變了它的開發重點,把一部份 Longhorn 上的主要開發計劃擱置,轉而為 Windows XP 和 Windows Server 2003 開發新的 Service Pack。Windows Vista的開發工作被「重置」了,或者說在2004年9月推遲,許多特性被去掉了。[4]
2006年初,Blackcomb 被重新命名為 Vienna,[5]然後又在2007年改稱 7。[6]2008年,微軟宣佈將 7 做為正式名稱,成為現在的最終名稱。[7][8]
2008年1月,對選中的微軟合作夥伴發布第一個公布版本 Milestone 1,組建 6519。[9]在2008年的 PDC(Professional Developers Conference,專業開發人員會議)上,微軟發表了 Windows 7 的新工作列以及開始功能表,並在會議結束時發佈了組建 6801,但是所發表的新工作列並沒有在這個版本中出現。
2008年12月27日,Windows 7 Beta 透過 BitTorrent 洩漏到網路上。[10]ZDNet 針對這個版本做了運行測試,它在多個關鍵處都勝過了 Windows XP 和 Windows Vista,包括開機和關機的耗時、檔案和文件的開啟[11][12]2009年1月7日,64-bit的 Windows 7 Beta(組建 7000)被洩漏到網路上,並在不少的 torrent 檔案中附帶了特洛伊木馬病毒[13][14]在2009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微軟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公布 Windows 7 Beta 已提供 ISO 映像檔給 MSDN 以及 TechNet 的捐款人下載;[15]該版本亦於2009年1月9日開放給大眾下載。微軟預計當日的下載次數能達到 250 萬人次,但由於流量過高,下載的時間就因而拖延了。[16]一開始,微軟將下載期限延長至1月24日,後來又延至2月10日。無法在2月10日前下載完成的人會有兩天的延長期限。2月12日之後,未完成的下載工作會無法繼續,但已下載完成的人仍然可以從微軟的網站上取得產品序號。這個預覽版本會自2009年7月1日起開始每隔數小時自動關機,並於同年8月1日過期失效。2009年4月30日,RC(Release Candidate)版本(組建 7100)提供給 MSDN 以及 TechNet 的付費使用者下載;5月5日開放大眾下載。[17]它亦有透過BitTorrent被洩漏到網路上。[18]RC版本提供五種語言,並會自2010年3月1日起開始每隔兩小時自動關機,並於同年6月1日過期失效。[19]根據微軟,Windows 7 的最終版本將於2009年的假期消費季發布。2009年6月2日,微軟證實Windows 7 將會於2009年10月22日發行,並同時發布 Windows Server 2008 R2[20]

目標
比爾·蓋茲在和 Newsweek 的一個會談中,說到下一個版本的 Windows 將會更「以使用者為中心」。[21]之後,他又提出Windows 7將會在執行程式方面上有較大的改進;[22]史蒂芬·西諾夫斯基在 Windows 7 的技術部落格上說明了這一點:微軟將會在進步的前提下利用多種測量工具來測試作業系統,以增進其執行效率。[23]
之後,微軟又指出用戶在從 Windows Vista 升級至 Windows 7 時將不會碰到大多數從 Windows XP 升級至 Windows Vista 時所發生的裝置相容性問題。[24]微軟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巴爾默在2008年10月16日 說明了Windows Vista 和 Windows 7 之間的相容性。[25]他同時也說明了兩個作業系統間的關係,並指出 Windows 7 將會是一個「改善版」的 Windows Vista。[25]

功能

新功能
主條目:Windows 7新功能

新的Windows 行動作業中心取代了舊有的Windows 資訊安全中心
Windows 7有很多的新特性,像提高了螢幕觸控支援和手寫辨識,支援虛擬硬碟,改善多核心處理器[26][27][28][29],改善開機速度和核心改進。Windows 7增加的功能大致上包括:支援多個顯示卡、新版本的Windows Media Center(12)[30]、一個供Windows Media Center使用的桌面小工具、增強的音訊功能、內建的XPSWindows PowerShell以及一個包含了新模式且支援單位轉換的新版小算盤。另外,其控制台也增加了不少新項目:ClearType文字調整工具、顯示器色彩校正精靈)、桌面小工具、系統還原、疑難排解、工作空間中心(Workspaces Center)、認證管理員、系統圖示和顯示。舊有的Windows 資訊安全中心被更名為「Windows 行動作業中心」,它有保護電腦資訊安全的功能。
Windows 7中的工作列在外觀上有較大的改變。原有的「快速啟動」功能已被「釘」在工作列上的縮小程式圖示取代。這個功能不僅具有了快速啟動原有的功能,也同時具有顯示目前正在運行的程式圖示的功能(這相當於Windows XP和Windows Vista工作列上原有的橫條狀程式顯示,只是改為圖示)。這些在工作列上的按鈕不但可以協助使用者執行開啟、縮到最小、放到最大以及關閉等基本程式操作,同時在程式支援的前提之下也能顯示一些該程式進階的功能或選項(例如:點選「記事本」不但可以開啟程式,同時也能顯示最近打開的文件)。[31]改進後的工作列允許使用者將工作列上的各個圖示重新排列。在工作列最右端(系統時鐘的右邊)有一個小的長方形按鈕,這個按鈕提供快速「顯示桌面」的功能(舊版Windows需要在工作列上按右鍵後選取「顯示桌面」)。這個按鈕是Windows 7新的「Aero Peek」功能的其中一項,使用者只要將滑鼠游標停在其上方,就可使所有的表單變透明,僅顯示框線,如此便可以快速瀏覽桌面上的內容。[32]另外,因為這個按鈕在右下方的角落,故在觸控式螢幕中,這個按鈕的設計會相對的較大,以方便使用者能夠點選。[33]點選這個按鈕時,所有的視窗都將縮小化,而再點一次時,所有的視窗就會恢復至原先的大小。除此之外,有一項新功能「Aero Snap」,它能夠在使用者將視窗移至螢幕上/左/右的邊緣時自動將其最大化。[34]這個功能有利於同時比較多個檔案之間的差異(當移動兩個或以上的視窗至邊緣時,視窗會依大小平均分配至整個桌面)。該功能也可以使用鍵盤快捷鍵執行。另外,在Aero的改進部份,當一個視窗被最大化時,該視窗的邊緣以及最下方的工作列仍將保持透明(不同於Windows Vista)。
對開發者來說,Windows 7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網路API。這些API支援使用機器語言建立基於SOAP的網路服務(而非基於.NET的WCF網路服務)。[35]此外,新的作業系統縮短了應用程式安裝所需的時間,對UAC進行了改進,使用者可以自己調節UAC,以減少了UAC(User Account Control,使用者帳戶控制)提示的出現次數,簡化了安裝包的安裝過程[36],並對API增加了不同語言的支援。[37]
在2008年的Windows硬體專案研討會上,微軟宣布Windows 7的色彩品質將支援30位元以及48位元。在Windows 7中,支援的顯示模式包括了16位元的sRGB、24位元的sRGB、30位元的sRGB、30位元寬色域的sRGB、48位元的scRGB。[38][39]另外,微軟也對SSD(Solid State Drive,固態硬碟)提供了更好的支援,Windows 7將能夠唯一地辨認出一個SDD。
網際網路黑桃王、網際網路雙陸棋以及網際網路跳棋等三個在Windows Vista中被取消的遊戲在Windows 7中又重新出現了。Windows 7將會內建Internet Explorer 8Windows Media Player 12

維基新聞相關報導:
Windows 7 will allow users to disable Internet Explorer
和之前的作業系統相較起來,Windows 7允許使用者停用更多的Windows內建元件。Internet Explorer 8、Windows Media Player、Windows Media Center、Windows Search以及Windows Gadget Platform等都可以被使用者停用。[40]Windows 7新增了13種聲音套件,分別是Afternoon(午後)、Calligraphy(書法)、Characters(字母)、Cityscape(都市風景)、Delta、Festival(節慶)、Garden(花園)、Heritage、Landscape(風景)、Quirky、Raga、Savanna(大草原)和Sonata(奏鳴曲)。[41]在Windows 7 Professional、Enterprise和Ultimate三個版本中會含有一個類似虛擬微機「Windows Virtual PC」的功能。[42]這種虛擬微機能讓使用者在Windows 7運行的同時執行不同的Windows環境,包括「Windows XP模式」(前提是需要具有Intel VT-x或AMD-V)。Windows XP模式可讓使用者在一台虛擬機器上執行Windows XP,並將其正在執行的程式顯示於Windows 7的桌面上。[43]Windows 7允許使用者安裝一個虛擬硬碟作為一般的資料儲存介質,並可利用Windows 7內建的引導裝置從虛擬硬碟中讀取並執行Windows系統。[44]Windows 7的遠端桌面控制功能也有改善,它支援運行3D遊戲、視訊播放等多媒體程式,同時DirectX 10也可以在遠端桌面環境使用。[45]另外,原本的Windows Vista Starter限制使用者只能同時運行三個程式,但在Windows 7 Starter中,這個限制被取消了。
移除的功能
主條目:Windows 7移除的功能
Windows 7刪除了Windows Vista中的許多功能和一些程式,如傳統開始功能表樣式、Windows Ultimate Extras筆跡球Windows 行事曆。Windows 7去除了Windows Vista中捆綁的三個軟體—Windows Photo GalleryWindows Movie MakerWindows Mail,以名為Windows Live Essentials的可選軟體包方式單獨提供。
部份功能本是為Vista而設,如Windows PowerShellWindows FS,雖也是Windows 7的基本部份,但可能會在完成之後才單獨發佈。現時Windows PowerShell己單獨發佈出來。
Windows 7還會有「Sandbox」(沙盒)功能,其功能接近於在開發Longhorn系統時的「Alpha/White Box」,所有非管理代碼將會在沙盒系統中運行,這樣接入「外界」將被操作系統控制。對底層的訪問將被從沙盒內部禁止,同樣還有對文件系統硬體抽象層(HAL)以及完全內存網址的直接訪問。所有對外部應用程式、文件和協議的請求都將被操作系統管理,任何惡意行為都將被立刻中止。如果這一方法成功,它預示著極強的安全和保障,如果惡意軟體能被有效地鎖在一個玻璃盒中的話,那麼它事實上不可能對系統造成任何傷害。
比爾·蓋茲亦提到了另一個有趣的功能,就是一種通用語言可以解讀使用者的指令。這包含了「自動完成全句指示」的功能,在現時主流搜尋引擎中已具備這項功能(例如:微軟自家的BingYahooGoogle),它功能是可以輸入錯誤的語法亦能讓電腦正常執行該條指令。

向下相容性
微軟表示Windows 7會推出涵蓋32位元64位元的用戶版本,顧及從32位元系統、過渡到64位元系統的趨勢。Windows Server 7則只對應64位元服務器系統,但亦會相容32位元程式。而16位元視窗系統和MS-DOS應用程式,提供有限度支援,情況如同Windows XP Professional x64 Edition版本。
微軟承諾會在Windows 7增加一個功能,稱為虛擬PC模式或Windows XP模式。這功能還在beta階段(測試階段),而後會在最終版本提供此功能。此功能可以讓Windows 7完全相容Windows XP。這個功能只會放在Windows 7的Professional、Enterprise及Ultimate版本裡面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ndows_7

海世界金融中心全球年度最佳建築


海世界金融中心全球年度最佳建築
上海世界金融中心全球年度最佳建築
一個由專業建築師和工程師組成的國際組織20日選出全球第二高、外形像一個開瓶器的上海世界金融中心,為本年度最佳建築物。總部設在美國芝加哥的高樓建築與城市住宅協會(CTBUH)對全球各地多幢新落成的建築物進行評審後,作出上述結論。該協會的負責人威利斯說:「這座建築物的體積龐大,但外形設計簡單,充分體現出摩天大樓的建築新概念。」
上海世界貿易中心由紐約著名建築公司Kohn Pederson Fox合夥人公司設計。該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辦事處。大樓高492米,共有101層,僅次於台北101大樓。整幢大廈有37.7萬平方米寫字樓、另有商 場、會議中心和酒店。評審委員會主席約翰遜接受記者訪問時稱,上海世貿中心的結構在設計上充滿創意,綑綁式鋼材可以令這座摩天大樓同時抵擋強風和地震,它 獨特的外形給人一種與高空融合在一起的感覺。自7年多前美國遭恐怖分子襲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兩座高樓倒塌後,很多人以為摩天大廈這個概念已死,但實際 上,在俄羅斯、中東和亞洲很多地區,近年不斷有新的摩天大廈建成及籌劃興建。
在杜拜、莫斯科和上海,設計新穎的摩天大廈一座又一座誕生,成為新地標和經濟向前發展的象徵。專家指出,「九一一」事件令人對摩天大廈所產生的恐懼,已逐 漸消失。根據專門搜集建築數據的Emporis公司提供的資料,全球各地今年全年共有24幢高244公尺(約800呎)或以上的摩天大廈落成,明年預計有 47幢。不過,受到全球性金融海嘯衝擊,少數工程項目可能會受到影響而被迫停工。另外,評審委員會也對另外3座建築物──紐約市的紐約時報大廈、倫敦萊姆 街51號和巴林首都麥納麥的巴林世界貿易中心,表示讚賞。http://kenzo1979.blogspot.com/2008/11/ctbuharch.html

挪威擴建世界末日種子庫




挪威擴建世界末日種子庫



全球種子庫 “世界末日”種子庫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由于研究人員加緊保護10萬種面臨潛在滅絕威脅的農作物品種,位于挪威北極地區的種子庫正在“擴容”。  全球農作物多樣性信托基金執行理事卡里‧福勒(Cary Fowler)表示,對于保護世界糧食供應免受因氣候變化導致的農作物大面積減產影響,這些身處險地的種子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他說:“這些寶貴資源能夠幫助我們避免災難性飢荒。在缺少農作物多樣性情況下,你無法設想出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之道。”原因在于:農民當前種植的農作物自身不可能快速進化以適應預計中的幹旱、升溫以及新的病蟲害。  福勒指出,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截止到2030年,非洲玉米產量將銳減30%,除非培育出耐熱品種。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進化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在我們的種子庫,你可以將不同品種的特點融合在一起,進而培育出新品種。”他表示,這一過程大約需要10年左右時間,其所在組織正希望通過為庫內種子遺傳特征編寫目錄的方式,加速新品種培育速度。  據悉,位于朗伊爾城附近(位于挪威遠北地區的斯瓦爾巴特群島)一山腰內的種子庫,將對開外開放以加快相關研究步伐。福勒表示當前進行的研究在程度上還遠遠不夠。15日,他在向美國科學促進協會進行陳訴前表示:“全世界有6個人培育香蕉,培育山藥這種非洲重要作物的人數也是如此。”  福勒說,全球農作物多樣化信托基金已與46個國家的49家研究機構達成協議,拯救被打上“瀕危”烙印的10萬種農作物品種中的大約5.3萬種。保護剩余農作物品種的協議將很快完成,協議涉及大麥、小麥、水稻、香蕉、車前草、木薯、鷹嘴豆、玉米、小扁豆、豇豆、其它豆類、高粱、稷、椰子、面包果、以及山藥的罕見品種。這些面臨最大滅絕威脅的種子現保存在非洲和亞洲缺少資金支持的種子庫,由于不適當的冷藏條件以及內亂和自然災害造成的設施破壞,這些種子正不斷流失。但研究人員尚不清楚已經流失的農作物品種數量。  據悉,農業產業化對農作物多樣性造成重要影響。1903年,美國農民種植578種豆類作物,但截止到1983年,保存在種子庫的豆類作物僅剩32種。福勒說:“失去一種農作物種子,就意味著你再也無法在農民的田地里找到這些作物。在成本較低並且很容易進行保護的時候,我們是無法承受這種多樣性損失的。http://financenews.sina.com/sinacn/304-000-106-109/2009-02-16/23031024612.html

太陽能垃圾桶



太陽能垃圾桶



這個出現在新英格蘭水族館門前的垃圾桶,上面鋪了一整片的太陽能板。可利用序來的電自動壓說垃圾
來源:http://ungadget.blogspot.com/2007/08/blog-post_28.html

節能環保 高市公車氫鬆上路

節能環保 高市公車氫鬆上路



●高雄市政府響應節能減碳,18日有2輛裝置氫油設備的公車上路,市府估計每輛公車可年省油料2500公升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7噸。


響應環保、達節能減碳的大眾交通工具終於誕生了,昨(18)日在高雄市公車處修理工廠舉辦氫油節能公車「氫鬆上路」記者會。

高雄市目前有2輛改裝公車,裝置高科技設備的氫氧能源的「氫油節能公車」,是經設備處理將氫氣加氧氣轉化,採油氣混合利用純水輔助汽油燃料產生動能,節能達20%以上,亦可節省二至三成燃料成本。副市長林仁益表示,若實地測試成功未來439輛公車將改為環保、節能又安全的「氫油節能公車」。

研發「氫油節能公車」的友荃科技董事長林文章表示,研究此科技20年、測試達10年,去年取得台灣專利、美國則今年獲得,最近才獲得交通部核准上路。林文章進一步指出,高雄市439輛公車,一年花費油資1.7億元,裝置後可節省經費2,600萬元、二氧化碳可減少約3,600噸。

高市府交通局長王國材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台灣第一輛的「氫油節能公車」,於本洲工業區在7~10月期間已上路測試3個月,但尚未搭載乘客人數測試其績效結果;至於2輛公車何時能在市內搭乘與乘載路線,尚在研議中。

「氫油節能公車」在市議員林宛蓉、林瑩蓉、黃淑美、陳麗娜、吳益政、及來自韓國仁川議員池正求等百餘人見證下,由副市長林仁益、交通局長王國材、友荃科技董事長林文章,共同將手中純水倒入高科技的氫氧能源設備中,一行人坐上行駛的「氫氣節能公車」,宣告2輛「氫油節能公車」正式上路。

來源:http://news.epochtimes.com.tw/8/12/19/101340.htm

巨石陣

巨石陣

巨石陣 (Stonehenge) 係英國倫敦西南 100 幾公里梭士巴利平原上面嘅一噠史前遺跡。巨石陣係由一些條形巨石圍成圓陣組成嘅。關於巨石陣嘅年代,至今都係有爭議。但係大多數史學家都相信,巨石陣係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建造嘅。1986年「巨石陣、埃夫巴利同相關遺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考古證明,巨石陣嘅修建係分左幾個唔同嘅階段去完成嘅。大約係公元前3100年嘅時候,開始咗第一階段嘅修建。首先係修建環形嘅溝渠同埋土台。由藍砂岩排列成兩個圓環,係巨石陣嘅雛形。喺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修建咗通往中央條路。又建成咗規模龐大嘅巨石陣:以巨石為柱,頂上則橫臥巨石為楣。構成直徑 30 米左右嘅圓環。而其後嘅 500 年間,巨石嘅位置曾經被不厭其煩咁樣重新排列,就形成咗今天嘅格局

大家都知道的世界七大奇景





比蕯斜塔--義大利




尼加拉瓜大瀑布 --美國/加拿大


金字塔--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