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都市熱島效應

都市熱島效應

都市地區的地表水泥化缺少水氣蒸發的可能,改變了環境自然的溫度調節功能。反觀在郊區,早晨的太陽蒸發凝結在植物葉面與泥土表層露水,這些露水部分就被建築體直接吸收,降低了空氣的溫度。由於都市大量開發過程中,地下室超量開挖(比建築物的地面層面積還大),都市中泥土與植物覆蓋的面積減少,加上都市空間所採取完全不透水的人工地盤,更徹底阻絕了地表水下滲,以及水氣與土壤、大氣之間的熱交換。
都市地區排水良好,這使得原本應儲存或蒸發的水分快速的從水溝流失掉,蒸散量也顯著減少。加上都市中大量的使用與交通等等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嚴重,且都市中的建築大多為容易蓄熱能的水泥量體,對於微氣候風環境有著阻擋或減弱的作用,皆不利於地表散熱的進行。持續溫暖化的都市氣溫在周遭低溫郊區的背景襯托下,有如一座發熱般的島嶼,此現象於氣象學上稱之為「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當都市環境沒有一套對策以減緩「熱島效應」時,不只是建築物外部空間過熱乾旱的情形將日益嚴重;相對的,如何抵抗室外環境暴烈化挑戰,才得以維持室內環境基本舒適度,人們只有採取將自己與外界隔離的模式。於是大量的冷氣使用,熱氣直接排入都市空間中,更加強都市空間的溫度。因此也浮現另一個議題。
在冷氣的協助下,我們可以暫時避免掉戶外高溫的不舒服感。但是長期下來,冷氣可說是室內空氣有機物污染的幫兇。在冷氣啟用的時候,會把窗戶關閉可以增加制冷的效果,減少冷氣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但同時也減低了室內空氣的流通性,使室內裝修建材日日夜夜所肆放出來的有機物質不易驅散,而慢慢地積存下來。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室內空間中將出現種種慢性病,這將是個人與國家重要的財政支出。
台北盆地的體質台北的盆地地形也是需要一套特殊的機制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的作用。台北市市區內密集的建築基地環境規劃配置阻礙了都市整體散熱的功能。台北市像是個高度運轉的大型機器,除了必須服務市區內所有的機能需求之外,更需負擔由外縣市進入市區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交通及環境衝擊。因此多年來整體活動所產生的熱負荷累積於台北市這有機發展下的都市環境。台北市微氣候環境的優劣取決於都市風場狀況、環境濕度水蒸氣循環場狀況與公園綠地面積分佈狀態。
來源:都市熱島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