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華碩Eee鍵盤











華碩Eee鍵盤
華碩Eee鍵盤搭載5英寸觸摸屏


  在這次的2009 CES展會上,華碩帶來了很多不錯的產品,包括配備512GB固態硬盤的S121上網本和最新觸屏Eee PC T91,除了這些,一款搭載5英寸觸摸屏的Eee鍵盤也讓我們大開眼界。
  雖然這個僅重900克的Eee鍵盤價格還仍不得知,但華碩CEO沈振來表示在未來3至6個月內就會公開發售該鍵盤。
  與Eee鍵盤無線連接的外設(包括PC和高清電視)會以圖片瀏覽器、多媒體中心等形式在該鍵盤的觸摸屏上顯示,不需使用鼠標即可實現各類操作,包括播放影音、打開文件或是實現鼠標左右鍵等功能。
  其它特點:
  操作系統:Windows XP Home Edition
  1.6GHz Intel Atom微處理器
  1GB DDR2 DRAM
來源:http://financenews.sina.com/sinacn/304-000-106-109/2009-01-08/18031007627.html
  SSD:16GB或32GB
  支持Wi-Fi 802.11b/g/n、藍牙2.0
  支持USB 2.0 x2、VGA、HDMI、超帶寬無線HDMI(Ultra Wideband HDMI)

全太陽能原型飛機


全太陽能原型飛機
全太陽能原型飛機「陽光動力」瑞士

(法新社日內瓦26日電) 熱氣球環球先驅皮卡爾(Bertrand Piccard)的太陽能原型飛機今天在瑞士公開,他準備用這架全太陽能動力飛行器,再創環球飛行潮流。
  這架名為「陽光動力」(Solar Impulse)的飛機,翼展與巨無霸噴射客機翼展等長,機身細長,經過6年研發,終於在蘇黎世附近的機場與800位受邀貴賓見面。
  皮卡爾與英國的瓊斯(Brian Jones)以高空飛行氣球環球一周後10年,陽光動力工作團隊計劃證明,潔淨能源並非白日夢。
  以輕薄碳纖維打造,專注科技於一身的這架飛機,翼長63.4公尺,但重量僅比一輛中型汽車略重一些。
  它細長機翼有足以推動4個10馬力電動馬達的1萬2000個太陽能蓄電池,另有400公斤蓄電池則供夜間飛行。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27/19/1m14n.html

搶救地球


搶救地球


【盧貝松之搶救地球】不只是一部紀錄片,還將是全球矚目的盛事,本片將成為有史以來首部在超過五十個國家同步上映的電影。

200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被選定為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上映日期,本片將同步並以近乎免費方式以戲院、電視、DVD與網路等各種形式發行。導演亞祖貝彤、本片的發行人盧貝松(Luc Besson)與官方贊助商--PPR春天集團的董事長與執行長與法蘭斯瓦亨利皮諾(François-Henri Pinault),主要目的在於儘可能讓全世界最廣的觀眾看到本片,並說服所有人,我們個人與全體,都對我們的星球責無旁貸。來源:http://home0605.pixnet.net/blog/category/1393842
看看他的努力:http://www.home-2009.com/us/index.html
★ 盧貝松首度監製紀錄片!
★讓您有機會深刻接觸您所身處的地球!!

自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二十萬年以來,這個星球歷經近四十億年演化所建立起的平衡,不再井然有序。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太過高昂,但現在不是悲觀的時刻--人類還有十年能扭轉這股趨向、了解過去我們巧取豪奪地球豐饒資源的完整真相,並改變人類的消耗模式。

國際攝影大師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為我們帶來他走訪超過五十個國家,全由空中俯瞰所拍攝的獨特畫面,分享他的驚奇與憂心,他的作品,立下一個我們必將共同重建的浩大工程基石。

故宮分院



故宮分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位於嘉義縣太保市,北界嘉58線道路,南為故宮大道,並以太子大道與嘉義縣治中心相連結。現有願景館設立於太子大道與故宮大道路口,介紹南部院區未來願景。故宮南部院區定位為一所亞洲文化藝術博物館,旨在探索及欣賞亞洲藝術中所體現的文化間互動與動態的交流關係。
亞洲的歷史文化充滿動態的交流。自古至今,亞洲各區域間透過貨物貿易、宗教傳播、使節往返,甚至戰爭,吸納外來的元素,同時也將自身的文化特點向外傳播,構成整個亞洲多元交織的文化面貌。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的願景,在於建立一座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並塑造台灣與亞洲其他地區、以及世界各地文化相互聯結的新意識。此願景將藉由創新與高科技的展示方式,獨特的建築設計,及包含了主題庭園、人工湖園景、及其他各式活動空間的70公頃園區來達成。來源:http://www.npm.gov.tw/sbranch/ch/proj/schedule.htm
2011年南部院區博物館開幕

新中國國家圖書館

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丹麥的燃料磚

丹麥的燃料磚

丹麥的珊姆索島本來默默無聞,人們隻知道歷史上這裡曾是海盜的老巢,然而自從2000年被丹麥政府評為環保樣板后,全世界慕名而來的人打破了島上的沉寂。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環球時報》記者決定對這座100%的能源自給島做一次實地考察。
  找不到真正的垃圾
  從哥本哈根出發,經卡倫堡的輪渡輾轉4個小時后,記者登上了大名鼎鼎的珊姆索島。剛一上岸,就聞到一股淡淡的草香。放眼望去,無邊無際的草木長勢瘋狂,似乎沒經過開墾,而是一片原始的處女地。高高矗立的白色風車,是珊姆索唯一具有現代感的標志。若不是它們的存在,真好像時光倒流了百年。
  據丹麥朋友介紹,珊姆索島所有的能源都是環保的,來自沒有污染的土地,又回歸於這片淨土,永久性地循環下去,因此沒有真正的垃圾。居民們基本告別了燃油和天然氣,社區冬天取暖,靠的是太陽能、稻草和麥稈等可再生能源。記者在島上看到,人們將收割后的農作物秸稈進行加工壓縮,做成磚塊形狀的燃料。待這種“燃料磚”燒剩后,灰燼又被加工成肥料,再施用於土地。再比如菜籽提煉成油后的渣子,被回收加工成餅塊,成了牲畜的上好飼料……總之,你能想到的東西都可以被循環利用。不僅如此,島上還規定絕不使用化肥,隻用純天然的制品。
  生態房有百年歷史
  珊姆索島上的家家戶戶門前都種滿艷麗的玫瑰和海棠,還有些不知名的植物。島上很多房屋都是百年老宅,厚厚的草頂至今保存完好,看上去似乎疏於打理,顯出一種渾然天成的原始風情。據島上居民說,這種房屋冬暖夏涼,是名副其實的“生態房”。
  島上共有21個村庄。記者來到隻有25戶居民的托拉普村,拜訪了一個三口之家。主人拉斯是木匠,太太在當地做社工。幾年前,原本住在大都市哥本哈根的這對夫婦,為了他們的下一代能有個純淨的環境,舉家搬遷到這座小村。在這裡,他們買了一棟240平米、有9間房的大屋。
  拉斯告訴記者,全島一共才十幾部風車,不過所產生的電能綽綽有余,除了生活用電,還有一部分給汽車和輪船充電用。再剩下的電全部“支援”給丹麥大陸。別看珊姆索島隻有4000多人口,環保意識卻比任何地方都強,這種自覺來自於“風車股票”。因為1/4的島民是風車公司的股民,他們直接參與和掌管著本地能源,風車與他們的收入息息相關。拉斯先生遺憾地說,他沒有趕上買股票的機會,如今股票不斷升值,擁有一份風車股票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夢想。
  丹麥人不習慣島上的“清規戒律”
  毫無疑問,珊姆索島對於久居都市的人來說,是個理想家園,然而在和丹麥人的聊天中,記者發現沒有多少城裡人願意搬到珊姆索定居。因為大都市的繁華和便利仍然強烈吸引著大多數人,而珊姆索與世隔絕似的平靜滿足不了他們的各種欲望,那些為環保制定的“清規戒律”也的確造成了一些生活上的不便。
  從珊姆索到卡倫堡的輪渡每天隻有4次,而且路費昂貴。交通的不便也使城裡人對珊姆索隻能“望洋興嘆”。因此喜愛珊姆索的丹麥人紛紛在島上投資買房,閑時來此度假,之后再回歸各自的都市生活。
來源:http://society.people.com.cn/BIG5/80640/7605837.html

環保熱氣球 Ballon Air de Pairs




環保熱氣球 Ballon Air de Pairs

四十五度角仰望巴黎天空,讓環保熱氣球 Ballon Air de Pairs 告訴你,今天是否為外出大口呼吸空氣的好天氣。自 1999 年起在巴黎市的安德烈雪鐵龍公園 ( André-Citroën park ) 就有熱氣球的出現,該熱氣球生產公司 Aérophile 為了與巴黎市政府繼續簽約,在 2008 年推出能監測空氣品質的環保熱氣球。環保熱氣球 Ballon Air de Pairs 升空後,操作人員會收集當天的空氣品質指數,透過電腦來遙控在熱氣球內部的 LED 燈,由綠色 → 淡綠色 → 黃色 → 橘色 → 紅色等類似紅綠燈號的方式,來告知民眾當天的空氣品質好不好,綠色代表空氣品質佳,適合出遊的好天氣,黃色代表空氣懸浮微粒略多要注意,紅色則代表空氣品質差,外出要注意。環保熱氣球 Ballon Air de Pairs 白天和晚上都能清楚地看見,它不但能監空法國城市的空氣品質,還同時在熱氣球上結合商業廣告,並提供每人負擔約 500 元新台幣,就能乘坐熱氣球一覽法國巴黎市的全景。Airparif 是個負責監控法國各城市空氣品質的組織,同時也監控歐洲其他 30 幾個城市的空氣污染情況,而所有的空氣品質數據資料都可以在 Air Quality in Europe 網站上查詢到喔。
而且他們的金費來源是氣球上廣告的公司合政府合觀光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VYdteNCWEQM4MLKVBNb1ww--/article?mid=561

會發電的公路 以色列

會發電的公路 以色列

你知道開車會消耗能源,但你也許不知道開車也可以產生電力。以色列科學家阿布拉莫維奇(Haim Abramovich)發展出一種新式發電方法,利用車子行進的動能來生產電力。以色列並預定於明年一月開放全球首條會發電的公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汽車平均每行走柏油路一英里,可產生640千瓦以上的電力,足夠供給12輛小型汽車所需電力。當車輛行走路面時,能產生出能發電的微型壓電晶體,倘若路面上有數千顆這類晶體,就能生產大量電力。而其可被作為全國高壓輸電線路網、路燈照明或者暖氣系統的供電來源。
以英國為例,若可普及全國,預計產生的電力可供3萬5千輛小客車使用。事實上,倫敦某家夜總會內的舞池,則早已使用以相似原理運作的發電系統。
預計數週後,阿布拉莫維奇將在一條長約100米的馬路上公開展示這套發電系統。參與研究的以色列公司Innowattech,也以相似原理研發出應用於鐵路或機場內的電動人行道的發電系統。
此外,美國科學家去年則在意大利的杜林(Turin)城市的火車站做實驗,結果發現,路人行走馬路時,也能產生電能。實驗中,他們開發出一個原型的發電機,其電力是藉由行人行走路面時所產生而來。研究發現,路人行走路面時所產生的電力足以驅動火車行進;而夜總會的舞者們在熱舞時所跳動的動作,更是足夠到可當作暖氣系統、照明系統以及音響設備的電力來源 。來 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8/12/19/n2368372.htm

棕櫚群島

棕櫚群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棕櫚群島(英文:The Palm islands)是位於杜拜的三座大型人工島嶼,分別為朱美拉、傑貝阿里、德拉,目前由荷蘭的Nakheel公司承建,預計需要以8000萬立方米的土石建造。每個島均呈棕櫚樹的形狀,再由一彎月形包圍,島上設置住宅區及度假區。此計劃是因為杜拜海岸邊的大陸架廣闊,波斯灣水深相當淺,才得以進行如此大型的填海工程。








三座棕櫚島的設計,由左至右分別為:傑貝阿里、朱美拉、德拉朱美拉棕櫚島

朱美拉棕櫚島衛星雲圖朱美拉棕櫚島(Palm Jumeirah)於2001年6月動工,於2005年底至2006年初竣工。在朱美拉棕櫚島上計劃興建三所五星級主題旅館,仿照沖繩、巴西、威尼斯三地的景觀於新月島上建立。 2007年10月初,朱美拉棕櫚島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島。同時已有500戶家庭入住該島。2008年11月20日,位於島上的耗資約15億美元的全球最豪華酒店亞特蘭提斯酒店正式開張。預計在2009年底將會有28家賓館在新月島開張。

杜拜塔


杜拜塔

杜拜塔(阿拉伯語:برج دبي,Burj Dubai),又稱杜拜大廈或比斯杜拜塔,是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內一棟興建中的摩天大樓,於2004年9月21日動工,總建築師芝加哥SOM公司亞德里恩·史密斯Adrian Smith),是目前世界第一高樓與建築。然而,在2009年1月17日,興建中的杜拜塔高度已達最終的818公尺(2,684英尺),而從高度估計,樓層數目至少達160層。
此外,從2007年初開始已有玻璃帷幕安裝,而金屬外牆也於2007年6月開始施裝。

[編輯] 高度計畫

杜拜塔模型
杜拜塔目前已成為世界最高的大樓,除了打破之前的記錄保持者—台北101,也打敗了目前其它所有的高樓開發案,如世貿中心原址興建的自由塔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芝加哥芝加哥螺旋塔,已超越多倫多加拿大國家電視塔(553.3米)成為世界最高的自立式建築,以及前最高建築美國北達科他州KVLY-TV天線塔(628.8米),計劃將超過紀錄上最高的建築—華沙電台廣播塔(646.4米),而它也將幾乎是紐約帝國大廈的兩倍高,屆時在95km外也能看到此塔,而大樓也將設有室內與室外復合觀景台(124樓,約地上442米),但僅約杜拜塔高度的一半.
杜拜塔設計圖樣的高度已經經過數次的增加,原初為560米高的墨爾本葛洛羅塔的複製作品,但不久後即被SOM重新設計樣貌,此時設計為650米高,後又再追加到705米高[1],而目前819米的高度已經是第七個設計圖樣,然而就算從這些非官方的資訊,它也已被預期在2009年完工後成為世界最高的建築物。
總建築師,亞德里恩·史密斯,覺得該設計未達完美,因此他尋找並得到批准增加高度至目前的計畫,但並未增加更多樓層,且讓史密斯的計畫顯得更苗條[6],然而,此大樓的頂部,自156樓(585.7米)起將使用鋼框架結構,而以下樓層則使用鋼筋混凝土,伊瑪爾表示此鋼骨結構為打敗其它高樓的要素,然而,只要大樓完成就無法再更改高度了。
有許多廠商資料與網站皆曾表示計畫的最終高度,但這些消息皆尚未被伊瑪爾官方所完全證實,例如從轉承包商「波斯灣擠壓」(Persian Gulf Extrusions)於2006年9月20日所發表的文章中得知,高度被計畫至940米(3,084英尺)[7],而從skyscraperpage.com網站則指出另一個接近的高度—807.7米,由杜拜塔契包商Arabtec提供[8],另在2006年9月20日GoWealthy.com網站的文章則列出承包商的高度(940米),而9月28日在burjdubaiskyscraper.com的網站指出,高度為916米,而在burjdubaiskyscraper網站中表示會比最終高度還高24米,另外在dubaimegaprojects.com網站所報導的更將有216層與超過818米的高度。

高度爭霸
杜拜塔的主要競爭對手為50公里外的同位於杜拜的計畫案,Al BurjAl Burj)(原來計畫為珠美菈棕櫚島的中心),目前納克希爾地產仍還在規劃此高度,預計將至少從原定的750米調高至1050米,使其得以震撼杜拜塔的世界最高樓地位,此外,在科威特更規劃了1,001米高度的絲綢之都Madinat al-Hareer)以作為新都市計畫,然而,根據報告,要完成此計畫得付出長達25年的時間[9]

結構與設計

興建中的杜拜塔(2008年8月)
杜拜塔由SOM所設計,此公司出名在於它的超高樓計畫如芝加哥西爾斯大樓紐約市自由塔
杜拜塔的設計為伊斯蘭教建築風格,樓面為「Y」字形,並由三個建築部份逐漸連貫成一核心體,從沙漠上升,以上螺旋的模式,減少大樓的剖面使它更如直往天際,至頂上,中央核心逐轉化成尖塔,Y字形的樓面也使的杜拜塔有較大的視野享受。
內部設計由喬治·阿瑪尼設計,一個阿瑪尼飯店將座落於37樓以下的樓層,45至108樓將會有高達700間房間(據開發商表示,這些公寓房間在開賣後的8小時內即銷售一空),一座戶外零入口的游泳池將座落於78樓,106樓以上的樓層將為辦公室與會議室,124樓預計會設計觀景台(約442米),而頂部的尖塔天線將包含通訊功能。
杜拜塔也將包含未來的世界最快電梯,速度達17.5米/秒(1050米/分,63.0公里/39.1英里小時)[10],目前世界最快的電梯在台灣台北101,達16.8米/秒(1010米/分,60.6公里/37.7英里小時)。目的
杜拜塔被設計為包含30,000戶與9間飯店的一個大比例、複合開發計畫的中心,此計畫案包含如杜拜購物中心杜拜塔湖上飯店與服務公寓、19棟住宅大樓、2.5公頃(6.2英畝)的公園與一個12公頃大的杜拜塔湖泊,此完整200公頃(500英畝)的開發案花費高達200億美元,但只要計畫案完成,將有多達200公頃的使用空間。
此搭上超透光玻璃的混凝土建築將使中東重新成為世界最高建築的所在地,往昔的最高建築—埃及吉薩大金字塔即在1311年英國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所取代。
此建造杜拜塔與其他摩天大樓計畫的決策者為政府,作為貿易經濟(國內依賴石油貿易)中之外的服務、觀光使用,杜拜目前有226萬的人口,大部分的土地仍為沙漠(覆蓋了超過90%的土地)[11]或稀少的人口分布,打造如世界第一高樓這樣的計畫是使杜拜及國家提升國際知名度的重要方式之一,另據一名納克希爾地產的VIP觀光客Jacqui Josephson表示:「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副總統總理及杜拜新任酋長)想要用轟動的要素使杜拜登上地圖」[12]

薪資爭議
杜拜塔主要由移民工程師與工人所建造,大多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中國菲律賓,據報導工匠每日可得4.34英鎊(7.6美元),而勞工每日可得2.84英鎊(4美元)[13][14]工會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律法中是被禁止的,但政府近期公告將逐步允許其建築工會[15]
2006年3月21日,一群由杜拜塔臨近的杜拜購物中心的建造者,Al Naboodah所僱用的勞工發起暴動,他們破壞車輛、辦公室、電腦與建築工具,損失總合價值高達數百萬元,在杜拜國際機場的建築工人也聲援此暴動,新聞報導此暴動影響了杜拜塔的工程,並企圖向多數人索賠,然而,首要承包商,南韓財閥三星集團,表示大樓仍持續工程進行,並會更加改善其僱員的薪資與環境狀況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6%8B%9C%E5%A1%94

台灣的環保高速公路


台灣的環保高速公路
國道六號,別稱中橫高速公路(中橫高),行經路線橫跨台灣中部地區。目前部分路段已通車。
目前已於2009年3月21日通車的南投段(先期路段工程),從台中霧峰南投埔里,而現在已經擱置中的遠期路段計畫,規劃從埔里穿越中央山脈後延伸到花蓮,目前路線終點的埔里端也預留未來延伸的空間。國道六號的規劃路線如能全部興建完成,將取代中橫公路,成為連接台灣東西部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廊道。
南投段部分,愛蘭交流道至埔里端路段已經於2008年1月27日下午2點開放通車,霧峰系統交流道至東草屯交流道路段於2008年12月27日通車,東草屯交流道至愛蘭交流道路段已經於2009年3月21日通車 (國姓交流道暫不開放,預定六月底才開放通車[1]。新增的舊正及北山交流道則預定2010年才能完工通車。
國道六號南投段起於國道三號之霧峰系統交流道,往東沿烏溪南港溪眉溪河谷及山區而行經南投縣草屯鎮國姓鄉後在埔里鎮台14線相交,全長37.6公里。隧道長4.2公里,佔全長11%;經過斷層帶路段以路堤方式建造以方便地震後快速修復,路長7公里,佔19%;橋梁26.4公里,佔70%。本國道為第三代高速公路,以順天應人理念,融合環境、生態、景觀及符合交通需求之永續公路。 南投路段工程,使用新材料、新工法為手段,運用生態工法,配合地方環境、人文意象與景觀特色,落實環境與生態保育的永續理念,在規劃設計時即擬訂下列原則,以興建新穎的高速公路:
本路段設計以橋樑、隧道為主,力求土方平衡。開闢砂石車專用道,避免施工期間假日對台14線交通之干擾。
大跨徑橋梁跨越河谷,減低對河川的影響,「國姓高架橋」有台灣最高橋墩最高達70公尺。
運用新工法、新材料,以節能減碳、達成永續發展。
石灼巷跨越橋是用輕質混凝土,使用水庫淤泥製作,減輕橋重讓橋墩縮減,減少水泥二氧化碳排放。
橋墩柱全面使用自充填混凝土,優點可以防止水泥乾硬後有蜂窩缺陷產生,加入爐石粉之廢棄材料以減少水泥用量。
設計鋼管斜撐橋,減少量體、增加通適性與景觀,橋墩不再是圓柱或正方形柱造型以增加美觀,也可以使高速公路整體縮小,融合於環境之中。
興建鋼便橋,減低施工對坡面的影響。施工完成後對公路旁環境破壞程度非常小。
於交流道設置生態池與生物廊道及排水邊溝設置生物逃生坡道,並訂定規範於施工期間保護稀有動物之生存環境。
PC板透明隔音牆加貼猛禽貼紙、以減少鳥類撞傷。
藉由上述具體有效且對環境友善的作為,國道六號南投路段工程之混凝土容許添加爐石粉及橋墩柱均使用自充填混凝土,減少水泥用量達24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量約21萬公噸,通車後從台14改走國道六號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路線與地域特性相融合,保留自然地貌,創造豐富的空間元素,使人與自然和諧的呈獻,達成"山水隨行,進入桃花源"的願景。
國道六號未來預定將穿過中央山脈延伸至花蓮吉安,與國道五號連接,但首先要先克服地熱、岩暴、超長隧道(15.1公里)無法做豎井的問題(隧道上的山脈高達3000公尺以上)、活動斷層、湧水,再加上生態保育的爭議,此段工程暫時遭到擱置。
台灣本島地形由北到南被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分隔為東西兩大區域。東部區域地形封閉,開發程度遠比西部區域遲緩,政府為平衡本島東西部區域均衡發展,促進產業東移,於1986年1月由省府公路局開始辦理中橫快速公路可行性研究(埔里—花蓮),並於1990年3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1991年8月交通部函示將本計畫自埔里延伸至草屯,以銜接第二高速公路。1994年3月交通部召開「研商12項建設規劃中部橫貫公路會議」,指示由本局接續辦理第2階段可行性研究,第2階段可行性研究報告經陳奉行政院1998年1月核復略以:本計畫分為兩段辦理,霧峰至埔里段為配合中部地區觀光與運輸需求,應儘速提前完工,請繼續辦理綜合規劃,陳報核准後再進行細部設計,並研究本路段獎勵民間參與之可行性;埔里至花蓮段因尚存地熱、斷層、岩爆、湧水等不確定因素,請繼續評估後另案陳報核定。 因921大地震後,造成國姓、埔里及日月潭等地區各項民生、觀光產業一蹶不振,2002年行政院為加速地震災區重建,提振南投地區產業發展,乃將霧峰至埔里段計畫納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3年7月本路段建設計畫奉行政院核定,並訂名為國道6號南投段

電子出租腳踏車



電子出租腳踏車

隨著油價的高漲,全球各地興起的許許多多的自行車族,無論是上班還是日常的代步工作,自然因應而生的相關自行車自動租賃系統的問世,這個系統的問世,可以讓消費者的荷包可以支撐久一點,對於自助旅行者及其他喜歡到各地遊歷的旅人也很方便,暨可以不用購買昂貴的自行車,也不用每次行程攜帶笨重的折疊車。

   我們介紹的這一項自行車租賃站的設備,曾獲本年度的Spark設計殊榮。由一家荷蘭機構Springtime設計,他們曾為耐克、可口可樂和豐田工作。這套租車設備在各個通路建立借車和還車的站點,而且在一個地方借的自行車都可以在別的通路去歸還,這項便利歸功於每輛自行車都配有RFID晶片,以追蹤和記錄自行車的行程。客戶只需支付少量的費用就可租到自行車。  目前,在歐洲的一些城市,已經建構了自行車租賃或配備免費自行車,這套系統的出現將能降低建造自行車租賃系統的成本,以求可以普及化。當然,這套系統也有一些系統上所無法克服的問題,就是無法識別自行車是否出現了故障,比如輪胎漏氣或者其他自行車車體上的問題。 來源:http://www.coolsolog.com/index.php/content/view/827/119/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德國的綠生活


德國的綠生活


政府建物帶頭節能 城市鄉村攜手抗暖 位處溫帶氣候的德國,建築物所消耗的能源高達50%,三十年來德國政府帶頭以公共建築作示範,致力發展低耗能的永續建築。像位在德國首府柏林的國會大廈,它玻璃穹頂上掛有一個三角椎掛,可以將空氣中的熱能回收再利用 另外,國會大廈還運用了一種熱能儲存技術,把夏天的熱浪當作冬天的暖氣,把冬天的冷風轉變為夏天的冷氣。 而柏林的中央車站,則是一棟可以展現出德國建築技術的新地標,這棟全然透明的站體建築造型摩登,在視覺上形成高穿透性,玻璃頂棚讓光線可以從四十公尺直射到地下月台,大大節省了照明所需的電能。車站的屋頂上,也擁有全柏林最大面積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太陽能光電膜每年可以生產16萬度的電量,供應車站所需電力的2%,讓車站在還沒完工前就成為一座小小的太陽能發電廠。來源:http://lowestc.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25.html

丹麥得風力發電


丹麥得風力發電


模範環保島
位於丹麥東部外海的珊索島(Samsoe Island),已成為遏止全球暖化的模範。從2000年迄今,該島居民僅依靠十一架風力發電機來供應島上所需的全部電力,而太陽能板、乾草和生物質能亦供應了島上4200位居民七成的加熱能源。該島永續能源計畫的負責人索任‧赫門森(Soeren Hermansen)表示:「這個計畫的獨特之處不在於安裝風力發電機或太陽能板,而是整個計畫不靠電力公司或大型跨國公司的支持,而由一般市民參與、由社區支持。」現在珊索島更希望採取下一步驟:他們希望全島的車輛都能使用菜籽油或由風力發電所產生的氫氣為動力。
來源:http://www.godsdirectcontact.org.tw/ch/news/187/pi_50.htm

吃多少點多少,只吃八分飽

吃多少點多少,只吃八分飽

吃多少點多少,只吃八分飽 你的盤子裡是不是老愛留點東西不吃完呢?你是不是習慣點超過自己食量的食物,結果不是吃不完,就是吃太飽?
這樣子真的很不好耶!你知道嗎?不管是在烹飪食物,或是在處理廚餘的過程中,都會造成能源的浪費,而且也會排出不少二氧化碳喔!
所以啊,能吃多少就點多少,吃得剛剛好,不要留下剩菜剩飯喔!而且啊,避免吃得過多,才不會變成小胖哥小胖妹! 來源:暑假花路米

認真做回收,努力再利用

認真做回收,努力再利用

認真做回收,努力再利用 每回收一噸紙,就可以減少 242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喔!
還有啊,像紙箱或紙袋,並不是只能用一次就直接拿去回收喔!最好是可以把它們展開、攤平,好好保存以便下次繼續使用。
東西舊的了也不代表不能用 ,可以想辦法創造它的剩餘價值。像如果你有乾淨卻不合穿的衣服,可以問問看有沒有人喜歡,或是捐到慈善機構去。即使是二手衣,也可以是很棒的禮物喔! 來源:暑假花路米

改用省電燈泡


改用省電燈泡


改用省電燈泡 傳統 60 瓦的鎢絲燈泡,需耗電 60 瓦;而如果用省電燈泡的話,同樣瓦數的,只耗電 17 瓦,省了 60% 以上耶!
省電燈泡的單價雖然比較高,可是使用壽命長達 6000 小時以上,是傳統燈的5 倍喔!所以從久遠來看的話,還是使用省電燈泡比較划算啦! 所以啊,下次如果爸爸媽媽在買燈泡的時候,覺得省電燈泡太貴捨不得買,記得要提醒他們:用省電燈泡既環保又省錢喔! 來源:暑假課花路米

氫汽車的類型



氫汽車的類型


氫氣汽油兩用車 燃料是液能氫,在馬達內和氧氣混合,燃燒產生動能,和傳統內燃式引擎一樣。

氫燃料電池車燃料是氣態氫,經過燃料電池的電化學反應後,產生電能,讓電動馬達運轉。

來源:下課花路米

台灣要殺地球殺到什麼時候

台灣要殺地球殺到什麼時候

台灣每人二氧化碳平均年排放量 12 噸,是全球平均的三倍
在過去近 20 年來,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成長了 110% 左 右,每個人的平均年排放量超過 12 噸,是全球平均值的 3 倍。
高雄市因為有中鋼、中油這些排碳的大廠,所以平均下來,高雄市民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 34.7 噸,是全世界平均值的八倍喔! 台灣人口佔世界總人口數 1/3000 ,可是二氧化碳排出量卻佔了 1/100 ! 來源:暑假花路米

太陽能車



太陽能車

汽車時代和理想城市>新動力時代(一) 啟動新概念的太陽能車

編按:傳統汽車最為人詬病之處除製造污染,還有能源的浪費;為運送80公斤駕駛,卻得燃燒大量汽油連同鋼製車身一同承載,並為行進間的高風阻和摩擦力多付出十倍以上能量。然而這一切問題並非無解,或許太陽能車可以是一切設計靈感的開端……
  當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各國也意識到了石油終將枯竭的問題,紛紛進行研究尋求可能的替代能源。在燃料電池出現以前,太陽能發電算是早期被應用在汽車上的替代能源之一。
  太陽能發電是怎麼回事?既然是發電,又要回到電子移動的原理。基本上,太陽光電板是一種光電半導體薄片,由上層N型半導體跟P型半導體組合而成。當太陽光子打在光電板上,就會造成上層正電往下層移動,下層的負電往上移動,因而形成電流。(摘自中華太陽能聯誼會
  
省能源零污染
  強烈的陽光不斷打在光電板上,就形成持續性電流,產生電力。然而就像大家都知道的,一旦沒有陽光,太陽光電板便英雄無用武之地,太陽光線的強弱也會影響電流輸出的強弱,因此必須靠幾個蓄電瓶及電力控制系統來調節供電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既然要利用太陽能發電,車殼上所有可以曬到太陽的地方,都要盡量用來鋪設光電板,再加上光電轉換效率低等種種的限制因素,以商品的眼光來看,就算太陽能車零污染,平心而論它實在是沒有市場化的本錢。太陽能車始終停留在學術競賽的圈子裡。
  在台灣,好幾所大專院校皆曾有製作太陽能車的經驗,包括台大、交大、南台科技大學等。到目前為止,以南台科技大學去年底完成的第三代太陽能車-阿波羅三號改良型,在去年12月以4天不到的時間完成「太陽能車-南北走透透」道路試跑活動,行程總長約700公里,締造了續行時速可達100公里的全國最高紀錄。
  在大多數人眼裡看來,或許會認為太陽能車是校園社團的休閒娛樂。但是在國際太陽能車比賽的遊戲規則裡,不但限制以太陽能光電版板作為動力來源,對於車體大小、車體重量也有規定。這個意思表示,參賽學校要想贏得冠軍,只能絞盡腦汁,不斷提高光電板的發電效率,並減少無謂的電力損失。這也同時意味著,在設計太陽能車的第一天,就要全方位思考,一台省能又安全的汽車可能是什麼模樣。
台灣的太陽能車
  以南台科技大學太陽能車「阿波羅三號」為例,為了省能,一定得盡量減輕車殼的重量,捨棄厚重的鋼板或鋁板,改以更輕的材料。在尋覓多種可能性之後,阿波羅三號採用兼具強度與曲度的蜂巢材料作外殼,再與一種防彈背心用的材料膠合在一起,做成既輕又堅固的複合材料,能讓電力耗損大幅降低。
  除了減輕車體重量,車型同時也必須朝更低的風阻係數來設計。當車子速度越快,相對而言,風對車子所造成的壓力也會越大,降低車速。不過只要外型設計的越符合氣動流線造型,便能有效的減低風阻係數,甚至反而能利用風力產生浮力,減輕車重。在大自然裡,大鳥為了前進時能越省力,便演化出適合滑翔的雙翅,當然這也是設計飛機外型時,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雖然某些汽車,為了省能也會講求低風阻係數,但是太陽能車對於低風阻的要求,更為嚴苛,以阿波羅三號的車型設計,至少可以減少十分之一的車重。
  以南台科技大學從87年年底至今持續製作的阿波羅太陽能車為例,歷經一代、二代、三代、三代改良型等數個階段,目前已經進行到第四代車。從太陽能電池焊接與封裝技術、電流最大功率控制器、車殼輕結構複合材料的使用,及更多的新發明新設計,一次比一次精進,越快、越安全、越省能、越聰明、越人性。
啟動未來車新概念
  太陽能車的研發跟無車日有什麼關係 ? 關係很遠,但是也很近。人類發明汽車的時候,絕對沒想到汽車有一天會成為都市空氣的嚴重污染源。
  最早研究電動機車想要減低都市空氣污染問題的人,也肯定沒想到以蓄電瓶儲放電力的難題,會在燃料電池發明後輕易的解決掉。
  如今各工業先進國針對各種省能、環保又安全的新動力開發,正展開超級汽車競賽之際,誰又知道透過一代又一代太陽能車實驗,所累積的各種省能及電力控制設計,不會成為未來汽車的借鏡?來源:汽車時代和理想城市>新動力時代(一) 啟動新概念的太陽能車

綠 建 築 標 章


.
綠 建 築 標 章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鼓勵興建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之綠建築建立舒適、健康、環保之居住環境,發展以「舒適性」、「自然調和健康」、「環保」等三大設計理念,特委請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於八十八年九月一日正式公告受理「綠建築標章」申請,標章之核給須進行綠建築七大指標評估系統之評估,包括基地保水指標;水資源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經綠建築標章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始可發給標章,評定為綠建築。然而,隨著「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的檢討更新,決定於七大指標系統外,加入生物多樣性指標與室內環境指標,成為九大指標。藉此將使綠建築由過去「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的消極定義,擴大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的積極定義。
綠建築標章之推動在我國分成候選綠建築證書與綠建築標章,綠建築標章為取得使用執照或既有合法建築物,合於綠建築評估指標標準頒授之獎章。候選綠建築證書則為鼓勵取得建造執照但尚未完工領取使用執照之新建建築物,凡規劃設計合於綠建築評估指標標準之建築物,即頒授候選綠建築證書,為一「準」綠建築之代表。

來源:http://www.cabc.org.tw/gb/

聽障奧運


聽障奧運
第二十一屆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The 21st Summer Deaflympics,簡稱2009台北聽奧)是預計於2009年9月5日9月15日台灣台北市舉行的聽障奧運會
本次運動會是是台灣首次承辦奧林匹克家族的相關賽事,並且也將會是奧林匹克會旗首次在台灣飄揚的運動會,與2009年世界運動會並列為2009年台灣兩大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之一。
本屆聽障奧運會標誌
主辦城市
中華民國台北市
最後大會宣布台北獲得本次聽奧主辦權;而希臘雅典則在第39屆會員大會得到2013年聽






本屆聽障奧運的會徽是以「台北」的北字為主體,設計成象徵聽障的「耳」和運動選手的「人」,耳的部分使用藍色,人的部分使用紅色,再加上白色背景,象徵中華民國國旗的三種顏色,表達「台灣走出去,國際走進來」的特色;整體呈現出簡潔有力和如書法般的律動感,表達台灣聽障文化的特色,同時表現出人在奔跑時的意象。

吉祥物

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吉祥物-蛙兒。
此次聽障奧運會官方以兩隻青蛙(一公一母)作為聽障奧運的吉祥物,取名「蛙兒」。在設計上,蛙兒展開雙臂及雙腳,使身體猶如台北的「北」字展示,一方面象徵台北的歡愉,並傳達2009年聽障奧運的主辦城市是台北市,另一方面歡迎世界各地參與此次聽障奧運的朋友。

競賽項目
田徑
羽球
籃球
保齡球
自由車
足球
手球
定向越野
射擊
游泳
桌球
網球
排球
水球
角力
柔道
空手道
跆拳道

比賽場館
第21屆聽障奧運會預計將在17個比賽場館舉行。大部分場館均在台北市,不過有部分賽事將會在台北縣三重市新莊市板橋市金山鄉淡水鎮台2線淡金公路桃園縣龜山鄉舉辦;而由於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天母校區多功能運動中心恐無法在賽前完工,因此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立游泳池被選為游泳水球比賽代替承辦場館。
開、閉幕典禮:台北市體育園區台北田徑場
田徑:台北市體育園區台北田徑場(競賽/暖身場地)、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田徑場(練習場地/替選備案-競賽場地)、臺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田徑場(練習場地/替選備案-暖身場地)
羽球臺北體育館7樓(競賽/暖身場地)、中正運動中心、中山運動中心、士林運動中心(練習場地)
籃球:臺北體育館1樓、4樓(2場地)(競賽/暖身場地)、中正運動中心、中山運動中心、士林運動中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練習場地)
沙灘排球福華翡翠灣渡假飯店(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保齡球新喬福保齡球館1樓、2樓(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自由車(公路賽):濱海公路金山活動中心至101縣道起里程起點折返(競賽/暖身場地)
自由車(積分、計時賽):台北市政府周邊(競賽/暖身場地)
足球:臺北市體育場田徑場(競賽場地-決賽)、基隆河河濱公園(迎風段)(4面)(競賽場地-預賽)、基隆河河濱公園(百齡段)(4面)、南港高工大同高中(練習場地)
手球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柔道臺灣警察專科學校(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空手道:南港運動中心(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馬拉松:濱海公路金山活動中心至麟山鼻遊憩區折返(競賽/暖身場地)
定向運動陽明山國家公園冷水坑擎天崗區域(中道賽、長道賽-競賽場地)、陽明山公園及第二停車場區域(短道賽、接力賽-競賽場地)、南港公園(練習場地)
射擊:桃園縣公西靶場(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游泳:新竹縣體育館游泳池(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桌球臺北小巨蛋主館(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跆拳道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館(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網球基隆河彩虹河濱公園(競賽/暖身/練習場地)、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校區)網球館(雨天備案場地-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排球:臺北縣新莊體育場體育館(競賽/暖身場地)、國立臺灣大學體育館(競賽/暖身場地)、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臺北市立內湖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練習場地)
水球:新竹縣體育館游泳池(競賽/暖身場地)、松山運動中心(練習場地)
角力中國文化大學體育館(競賽/暖身/練習場地)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21%E5%B1%86%E5%A4%8F%E5%AD%A3%E8%81%BD%E9%9A%9C%E5%A5%A7%E6%9E%97%E5%8C%B9%E5%85%8B%E9%81%8B%E5%8B%95%E6%9C%83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世運







世運
.第八屆世界運動會(The World Games 2009,簡稱2009高雄世運),將於2009年7月16日至7月26日,在台灣高雄市舉行,是台灣首次舉辦的國際性綜合運動會,並且為2009年台灣兩大國際綜合性賽事之一(另一為2009年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

大部分的比賽項目是在高雄市進行,不過高雄縣的鳳山市、鳥松鄉也承辦部






[編輯] 會徽
本屆世運會徽,主要是以主辦城市高雄市的「高」字為主要元素,做成彩帶形狀,呈現律動感覺,表現出選手競賽時的亮麗身影。而彩帶上頭以各種顏色點綴,整體表現出色彩繽紛的感覺,表現出各國選手歡聚在高雄同場競技,並傳達和諧、友誼、律動、飛躍、進步、歡樂的概念。同時彩帶狀的「高」字起頭為黃色系,結尾使用藍色系,表現出高雄市為一座陽光和海洋的城市[6]。


[編輯] 吉祥物

2009年世運吉祥物水精靈,左為高妹,右為雄哥本屆世運所採用的吉祥物被稱為水精靈,並以「高雄」兩字正式命名為高妹和雄哥[7]。此次吉祥物的設計概念是以高雄市「光和水」兩大主題做為靈感,水精靈在造型上即以水滴形狀出現,並且整個身體為一個發光體,也呈現出太陽能發電的環保概念[8]。


[編輯] 主題曲
2008年7月16日,也就是高雄世運倒數1週年,經由徵選方式公布,由陳宏宇作詞、Monkey Pilot作曲的《看見全世界》獲選,並由楊培安演唱。比賽場館

本屆世運將在高雄縣市23個場館進行比賽[10]。其中開閉幕式主場館2009世運會主場館是由日本知名建築師伊東豐雄設計,為台灣第二座國際足總認可之足球場,也為世界首座「開口式」現代體育場。



•2009世運會主場館:飛盤、七人制橄欖球
•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體育館:拔河
•蓮池潭:輕艇水球、滑水、龍舟
•高雄市現代化綜合體育館:體操、運動舞蹈
•澄清湖:原野射箭、定向越野
•高雄市立壽山國民中學:攀登
•陽明溜冰場:滑輪溜冰
•快樂保齡球館:保齡球
•高雄縣立體育館:武術
•國際游泳池:蹼泳、水上救生
•高雄市立體育場:浮士德球
•中正技擊館:撞球、短柄牆球、壁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館:合球、巧固球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德堂:健美、有氧體操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體育館:相撲
•228和平公園:滾球
•高雄市立立德棒球場:壘球
•國立中山大學體育館:柔術、空手道
•西子灣海水浴場:水上救生、沙灘排球
•國立中山大學逸仙館:健力
•高雄市立美術館:定向越野
•義守大學·陽明溜冰場:滑輪溜冰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9%E5%B9%B4%E4%B8%96%E7%95%8C%E9%81%8B%E5%8B%95%E6%9C%83&variant=zh-tw

奧運




奧運

奧林匹克運動會(希臘語:Ολυμπιακοί Αγώνες,簡稱奧運會或奧運)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包含多種體育運動項目的國際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因舉辦地在奧林匹亞而得名。19世紀末由法國顧拜旦男爵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從1896年開始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四年就舉辦一次(曾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斷過三次,分別是在1916年1940年1944年),會期不超過16天。由於1924年開始設立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因此奧林匹克運動會習慣上又稱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已經成為古代奧運會

五環至少一種顏色能在所有國旗上看見,也有象徵五大洲的意思。

根據希臘神話,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奧林匹亞贏得了一場比賽的勝利後下令,類似的比賽應該每四年在奧林匹亞舉行一次。另一個傳說則稱,宙斯在戰勝泰坦巨人克洛諾斯後創立了奧林匹克運動會。奧運會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前9世紀的Elidos爆發內戰,Elidos的國王Iphitos於是詢問女祭司,如何才能使人民免予戰亂。女祭司告訴他必須為眾神舉辦運動會。國王於是決定每四年舉辦一次運動會,交戰的各方同意在運動會期間停止戰鬥,並且把運動會命名為「奧林匹克」,因為希臘奧林匹斯山是眾神聚集之地。
運動會是在祭神的奧林匹亞舉行,那裡有一個12米高的用象牙和黃金鑄成的宙斯神像,這個神像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奧運會於前776年舉行,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之前奧運會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只有短跑(希臘人稱之為「斯泰德」Stadion,意為「場地跑」,英語中「體育場」stadium一詞就出於此)一個項目,長度為192.27米,因為這是大力神腳長的六百倍。奧運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後來希臘人還將奧運會作為一種計算時間的方式,一個「奧林匹亞」就是兩次奧運會之間的時間——4年。
後來,其他項目逐漸地加入到奧運會中:拳擊摔角古希臘式搏擊田徑(包括場地跑、跳遠標槍鐵餅)。新項目的加入使得運動會的長度從1天延長到5天,其中3天有比賽,其他2天則從事宗教活動。最後一天所有的參賽選手都可以參加一場盛宴,享用在比賽第一天時供奉給宙斯的100頭牛。奧運會項目獲勝者的獎品是橄欖枝編成的花環以及莫大的榮譽。雕塑家們還為獲勝者雕刻人像。古人曾經約定奧運會舉行期間,各城邦互不交戰,久而久之,橄欖枝就成了和平的象徵。
許多人以為在奧運會期間所有的戰爭都必須停止,其實不一定,不過參賽的士兵可以被允許脫隊,而且在進入敵軍的陣地時不會被攻擊。
393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廢除奧運會,認為這是一項「異教徒的活動」。


[編輯]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的創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男爵
15世紀文藝復興使得許多歐洲人開始重新讚揚奧林匹克精神。義大利馬泰奧·帕爾米里亞1450年提出要提倡奧運會的和平與友誼的精神;德國庫齊烏斯花了多年時間挖掘古希臘的奧林匹亞村,他在1852年1月柏林宣讀了考察報告,並建議恢復奧運會。
被尊稱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的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1892年索邦大學大禮堂首次公開提出恢復奧運會,並把範圍擴大到全世界。1894年,顧拜旦致函各國體育組織,邀請他們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體育大會。在同年6月16日舉行12國的代表在巴黎舉行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大會。會議決議每四年舉行一次全球範圍的奧林匹克運動會。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希臘人維凱拉斯出任主席,顧拜旦任秘書長,並親自設計了奧運會的會徽、會旗。會議還通過了奧林匹克憲章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終於在希臘雅典正式舉行。並決定此後每4年舉行一次,會期不超過16天。
歷屆奧運會從1896年開始,其中第6屆(1916年)、第12屆(1940年)、第13屆(1944年)由於戰爭的原因沒有舉行,但是屆數仍然按照順序排列。
1896年奧運1896年4月5日舉行,雖然只有13個國家300名運動員參加,但是它第一次成為了國際性的比賽。這一屆的冠軍沒有金牌,因此不能被稱作「金牌獲得者」。在這一屆奧運會上,也確定了奧運會由奧委會的各成員國輪流舉辦的原則。
1900年奧運第一次有女子運動員參加,這也是女子進入體育運動的開始。1912年奧運首次實行了限制職業運動員參賽的規定。從這屆開始,國際奧委會對女子參賽由默認轉為公開支持的態度。
1908年奧運時,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奧運會的宗教儀式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主教在佈道詞中說,奧運會「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顧拜旦很欣賞這句話,以後多次引用,使得不少人認為這句話應該成為奧林匹克理想。1913年,為了宣傳奧林匹克精神、鼓勵參賽運動員,由顧拜旦提議,經國際奧委會批准,將「更快、更高、更強」(拉丁文:Citius、Altius、Fortius)作為奧林匹克格言
1920年奧運為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人們,在開幕式上點燃了火炬,這一形式也被以後的奧運會承襲下來。本屆奧運會還首次採用了國際奧委會會旗——奧林匹克五環旗。此外,開幕式上的運動員宣誓儀式和閉幕式上的會旗移交儀式也是從這一屆開始的。1936年奧運首創了火炬接力並在開幕式上點燃火炬的儀式。1968年奧運增加了裁判員宣誓。
1964年奧運以後耗資日益巨大,使得許多國家都不敢申請。美國舉辦的1984年奧運大胆革新,引入商業模式,最後獲得2.25億美元的盈利,首開奧運會獲利的先河。
舉辦城市
奧運會的舉辦城市所屬的國家也就是本屆奧運會的主辦國。自從1984年美國奧運會以來,由於實現了盈利,每屆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競爭日趨激烈,而舉辦城市則只能有一個。根據國際奧委會章程規定,奧運會屬國際奧委會的專利。國際奧委會根據申請舉辦城市的組織能力和財力,由全體委員投票決定舉辦下一屆奧運會的城市,並由國際奧委會同獲得舉辦權的城市簽訂必要的合同。舉辦城市必須遵守國際奧委會的章程和指示,例如興建符合標準的運動場地,為運動員提供專門的住所,也就是選手村
一般來說,國際奧委會主席和東道國的元首都會出席開幕式和閉幕式,並在會上致詞,並由東道國元首宣佈大會開幕。以往奧運會參賽國家由東道國發出邀請,現在根據1986年9月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漢城會議決定,由國際奧委會邀請。

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7%E9%81%8B&variant=zh-tw

混合動力車輛


混合動力車輛
出自Wikipedia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2004 豐田 Prius, 電、油混合動力車輛混合動力車輛是使用多種能源動力的道路車輛,使用內燃機、電動機、電池、氫氣、燃料電池等的技術。目前的混合動力車多數以電動機推動,能源則來自電池及內燃機。混合動力車多數無需從電網上充電,但是消耗汽油較少,而加速表現卻較佳。被視為比普通由內燃引擎發動車輛較為環保的選擇。




混合動力車輛每加侖可行駛的英里數(miles per gallon)
(數值愈大,耗油量愈少) Real Hybrid Mileage Database


[編輯] 原理
混合動力車輛使用超過一種能源。現時生產的通常由電動機及內燃機發動,由一個或多個電動機推動車輛,內燃機則負責為電池充電,或者在需要大量推力(例如上斜坡或加速時)直接提供動力。而純電力推動的車輛則要定時接上外部的電源充電。混合動力車輛的優點有:

•跟純電動車比,多了內燃機提供動力,因此電池較少,比純電力車輛較輕及寬敞、也沒有充電時間過長、地點過少問題;更可以讓充放電的方法最佳化,因此電池壽命大幅延長,當作的士使用都能提供令人滿意的電池壽命。
•一般車輛在各種行駛狀況需要的能量差異很大,內燃機很少在最高效率狀態運轉。混合動力車的內燃機在運轉時可以更常維持在高效率狀態:若有多餘能量可以用來充電、能量不足時可以以電動馬達補齊、有時可以關閉內燃機更省能源;因此所需的內燃機比純內燃機汽車輕及小,也可以使用高效率、低扭力的內燃機。
•剎車及下坡時可以使用電動機,將動能轉成電能為電池充電,進行再生制動。一般車輛剎車時的動能只能轉化成無用的廢熱,而下坡時也必須使用消耗燃料的引擎煞車以避免煞車系統過熱失效。
•在內燃機及電動馬達同時使用的情況下,可以提供與跑車相近的加速度。
•未來可能的優點:當電池科技及成本更進步時,不需要啟動內燃機就可以提供上下班距離所需的所有能量,屆時可以讓車輛在上下班時處於純電動模式(夜間回車庫充電)、假日遊玩等長途使用才會開啟內燃機、車輛甚至可以在電力尖峰時間提供電力給辦公室(或住家);若能普及,深夜充電需求會讓電力系統負荷更平均,不但電力業者獲利、也會增加電廠效率及降低污染,而電力也可以使用再生能源提供。(詳見:英文維基百科:插電混合動力車)
•混合動力車輛就算是一個過渡方案,也是不會浪費研發能量的過渡方案;因應混合動力車輛所發展的技術,大多也是燃料電池車及電動車所需的技術(電動馬達、高品質充電電池、輕量化車體)。
混合動力車輛的缺點是在純電力模式的噪音過低、行人無法藉由聲音來察覺行駛中的車輛,很容易造成危險。

必須克服的問題: 不論以環保或經濟觀點,目前的油電兩用車並不適合只有在假日使用的人士,這是因為:

•價格較高,必須降低電池等成本,以利普及。
•鎳氫電池有自放電問題(經常使用效益才夠高)、可供車用的鋰電池尚未普及。
•電池重量會讓汽車更重,因此研發更輕的電池可以增加效益。
•電池製造及回收會消耗能源、製造污染,需要進一步降低電池污染及耗能;否則目前的油電兩用車輛要在行駛數萬公里以後才會有環保效益。

[編輯] 歷史
混合動力的技術最早在柴、電潛艇上出現。這類潛艇在水上時用柴油發動機推進及為電池充電,在水下則由電池推動。

第一輛混合動力的車輛由斐迪南·保時捷在1899年製成。大量生產的混合動力車則要在1990年代才出現,分別為本田及豐田生產的Insight 及 Prius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7%B7%E5%90%88%E5%8B%95%E5%8A%9B%E8%BB%8A%E8%BC%9B&variant=zh-mo

氫汽車

氫汽車

氫汽車是以(通常透過分解甲烷或電解取得)為主要能量作為移動的汽車
使用純氫為能源的最大好處是它能跟空氣中的,產生水蒸氣排出,有效減少了其他燃油的汽車造成的空氣污染問題。
氫汽車已經實現了,但仍須更多技術和配套,降低成本,才可以推出市場。一般的內燃機,通常注入柴油汽油,會改為使用氣體氫。燃料電池電動機會取代一般的引擎。氫會在燃料電池跟氧反應。
高速車輛、巴士、潛水艇火箭已經在不同形式使

BMW Hydrongen 7 的加氣口

Linde的液體氫氣箱
用氫。
[編輯] 氫燃料電池動力
1960年代後期,Roger E. Billings製造了燃料電池的原型。>
[編輯] 三個發展障礙

萬事得RX-8轉子引擎氫能兩用車
在燃料電池氫汽車的發展主要有三個障礙。
首先,氫的密度很低,就算燃料以液態形式儲存在低溫瓶或壓縮氣體瓶,在那些空間能夠儲存的能量十分有限,而氫汽車比起其他汽車就十分受限。而氫氣也不應該大量外溢到大氣層中,不然可能會破壞臭氧層。有些研究已經用特別結晶體來儲存氫在較高密度的環境中,而且更安全。
另外一種方法是不儲存氫分子,而使用氫重組器來從傳統燃料如甲烷汽油乙醇,提取氫。很多環保分子對此想法不感興趣,因為它依賴了化石燃料。可是,這是有效的重組程序,而且避免了儲存及運送氫的難題。使用重組過的汽油或乙醇來推動燃料電池,不但幾乎無空氣污染問題,能量轉換效率也比內燃機高。
其次,製造在氫汽車提供電力可靠燃料電池,耗資頗高。科學家努力研究令燃料電池的成本盡量便宜,同時又有足夠硬度以抵受撞擊和震動這些汽車的基本問題。燃料電池的設計大都脆弱,故不能在那些情況下保存。加上很多設計都需要稀有物如作為加速劑,令工作更順暢,而加速劑可能污染氫的純淨度,不利氫的提供。
第三個問題是氫可作為能量的攜帶者而非能源。它必須從化石燃料或其他能源提取,因此引起能量的流失(因為從其他能源到氫又回到能量的轉換並非百分百有效)。目前可能的方法是發展新的核反應爐,提供高溫及電能,電解高溫水蒸氣的效率較高;若風險真的如同預測般的低,成本也可以接受,這是可接受的超低污染方法(而且新型的核反應爐可以減少核廢料問題)。因為任何能源都有缺點,轉換到氫會引起關於如何產生這種能源的政治決定。
加拿大 Solar Hydrogen Energy Corporation 公司於 2004年展示直接從太陽和水,透過金屬的催化劑,產生了氫的方法。這或能使從太陽能轉成氫有一個便宜、直接、清潔的途徑。[1]>
[編輯] 氫內燃機動力

FCX Clarity是用氫產生電的電力車
氫內燃車和氫燃料電池車不同。氫內燃車是傳統汽油內燃機車的帶小量改動的版本。氫內燃直接燃燒氫,不使用其他燃料或產生水蒸氣排出。這些車的問題是氫燃料很快耗盡。載滿氫氣的油缸只能行駛數英里,很快便沒能量。另一方面,各色各樣的方法正在研究以減少耗用的空間,例如用液態氫氫化物
1807年Isaac de Rivas製造了首輛氫內燃車。可惜該設來源:計甚不成功。寶馬的氫內燃車有更多的力量,比氫燃料電池車更快。寶馬的氫汽車以三百公里每小時創下了氫汽車的最高速記錄。萬事達已在開發燒氫的轉子引擎。該轉子引擎反覆轉動,故氫從開口在引擎內的不同部分燃燒,減少突然爆炸這個氫燃料活塞引擎的問題。
其他重要汽車生產商如通用汽車DaimlerChrysler公司,投資在較慢較弱但較有效的氫燃料電池。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AB%E6%B0%A3%E8%BB%8A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2012奧運











2012奧運
第三十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主辦城市
英國倫敦
參賽國家及地區
204
參賽運動員
10,250
比賽項目
300(26項運動)
開幕典禮
2012年7月27日
閉幕典禮
2012年8月12日
正式宣佈開幕
尚未公布
運動員代表宣誓
尚未公布
裁判員代表宣誓
尚未公布
奧運聖火點燃
尚未公布
主體育場
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本共有9個城市申辦本屆奧運會。這最後階段的5個城市的選擇是根據各申辦城市于2004年1月15日所提交的50頁報告來決定的。國際奧委會在11個項目中給各城市評分,範圍包括了財政、安全和交通等。巴黎是總評分最高的城市,一般相信巴黎是最有希望最終贏得主辦權的城市。馬德里得分第二,可能是由於受到西班牙在1992年已經舉行過奧運會的影響。倫敦名列第三,因為它在交通和公眾意見方面得分很低。紐約名列第四,也可能是受到2010年冬季奧運將在溫哥華舉行的影響。一般來說,奧委會希望避免兩屆奧運會在同一個洲舉行。莫斯科是5個城市中得分最低的。
國際奧委會委員在2005年初訪問5個城市,進行考察,並在5月遞交一份報告,報告於6月6日公開發表,這份厚達120多頁的報告指出,巴黎和倫敦的申辦具極高質素,馬德里和紐約均獲得正面的評價,惟紐約仍未能確定主場地。莫斯科則被評為欠缺周詳的方案。這份報告決定進入最後階段的城市名單,國際奧委會於2005年7月6日新加坡召開全體會議,並在會上舉行投票表決最終的主辦城市。目前的5個城市已經被允許在其申辦的會徽上使用奧運會五環標誌。
2005年7月6日,倫敦最終獲得奧運會舉辦權。莫斯科在第一輪投票被淘汰、紐約在第二輪被淘汰、馬德里在第三輪遭淘汰、巴黎最後被倫敦淘汰。

國際奧委會的以色列代表聲稱,倫敦贏得2012年奧運會的主辦權,是由於在第三輪投票時希臘代表蘭比斯·尼古勞把給馬德里的票錯投了給巴黎。
[編輯] 2012年倫敦奧運主場館

倫敦奧運主場館
位於倫敦東部的斯特拉特福(Stratford),因外形上闊下窄,又被稱為「倫敦碗」,預計可容納8萬人,分為兩層,上層是55000個臨時座位在2012年倫敦奧運和2012年夏季殘奧會結束之後將拆除,只剩下25000個固定座位,成為一作中型社區體育場,本場地除了北邊是陸地,其他三面是環水,被戲稱體育場島,除了原始屋頂,設計者還將使用一種用紡織品做成的遮陽棚,紡織品上畫馬賽克和與奧運會相關圖像在2012年倫敦奧運和2012年夏季殘奧會結束之後,遮陽棚將被拆下,做成袋子出售[2][3]
不過這個設計就受到一些中國網民批評,指該設計抄襲四年前的北京奧運的主場館「鳥巢」。[4]

[編輯] 交通
公共運輸系統,在當初國際奧委會的初評,有許多的交通設施需要改善,包括倫敦地下的東倫敦線北倫敦線加長,新建碼頭區輕便鐵路,並且引進新的高速電車──日本子彈列車
倫敦計劃運動員在20分鐘可從奧運選手村到奧運比賽場館。奧林匹克公園由10個不同鐵路線環繞,可每小時有240,000位乘客的載客量。陸上交通計劃以在比賽期間減少交通車流量。
倫敦因為奧運而新增飛機航線。特別是在倫敦波特蘭的國際航線,及飛南安普敦的國內航線。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12%E5%B9%B4%E5%A4%8F%E5%AD%A3%E5%A5%A5%E6%9E%97%E5%8C%B9%E5%85%8B%E8%BF%90%E5%8A%A8%E4%BC%9A&variant=zh-tw